秋天一个普通的下午,司战永满脸笑容地看着成群的非洲雁在黄河边的田地间吃草。儿子司春亮一声清亮的“回来喽”便有成千只的非洲雁展翅奔来,将他团团围住。除了非洲雁,珍珠鸡、黑凤鸡、欧洲雁等多种特禽都能在司战永的养殖基地里找到,每天听着禽鸟的叫声,让司战永觉得分外踏实。
过往探索养殖求创新
今年47岁的司战永在灵武市滨河大道的河滩树林里建起的天水缘农夫山庄里养着几万只珍稀禽种。“我1982年开始养羊,2003年开始养河滩鸡,2009年开始养非洲雁。”司战永说,因为一直搞养殖,他慢慢觉得,要想赚钱,得有特色。
2003年到2006年被他称为“闭门造车”的几年,非但没有给司战永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还遭受了意外的打击。“2003年、2004年那会赶上禽流感,我养的河滩鸡根本卖不动,送人吃都没人敢吃。”虽然很难,但司战永还是坚持了下来。
别人没听说过的特禽品种,他就先送人吃,并向客户发宣传手册。慢慢地,特禽的销路被打开了。
发展农户主动加盟
说起非洲雁,司战永打开了话匣子。“这个雁浑身是宝,雁肉一斤能卖28元,雁毛可以用来做羽绒服,雁肝作为药材一个也能卖100多元。就目前来说,一只非洲雁就能卖240元。”司战永介绍说,他的大雁吃树叶、杂草和虫子,是绿色食品。另外雁肉是粗纤维食品,人吃了能够起到肠道“清道夫”的功能。因为有特色,他的非洲雁不仅成功打入银川市场,连内蒙古、青海等外地的销路也不错,不少餐厅酒楼订购,每年能给他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
看到司战永养大雁挣钱,很多当地的农民也慕名而来寻求加盟。司战永看准时机,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成立了特禽养殖合作社,农户负责养殖他负责销售。如今,在灵武梧桐树乡、白土岗镇等地都有参与养殖的农户。司战永说:“大家分散养殖,我统一管理,现在有400多户养殖户,盐池、内蒙古、青海的养殖户都有。现在合作社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十几万只,今年的产值能超过千万元,而一般的养殖户自己每年的纯利润也有三五万元。”
接力儿子也是“雁”司令
司战永多年来一直在养殖业的发展中奋斗,他还有一个得力的助手——儿子司春亮,养非洲雁还是儿子2009年最先在网上发现的商机。
三年前,高中毕业的司春亮怀揣着梦想,奔向了社会。几经波折无果,他想到了自己从小就熟悉的行业——养殖业。
“别看非洲雁不会说话,但是特别听话。”司春亮说,最初饲养非洲雁由于没经验,等到雁子长大了才开始放养,刚一放,非洲雁就满林子撒了欢,他们全家跑得精疲力尽也没把大雁都追回来。后来他们改进养殖方法,从非洲雁很小时就开始训练它们听口令。如今非洲雁每天的活动全靠喊声、哨子声、敲盆声指挥,没有一只雁会听错指令。
如今是网络时代,但司战永却是个门外汉,“那个我可不会,都是儿子在弄。”作为年轻人,23岁的司春亮不仅很快学会饲养非洲雁,还经常借助网络学习珍禽饲养知识和在网上销售农产品。今年7月,司春亮将自家特禽养殖的材料通过农村远程商务网发了出去,没想到仅仅10天,就吸引了十多位西宁、西安、中卫等区内外的客商,销售出3000多只非洲雁。
未来健全产业扩大规模
现在,司战永的特禽养殖发展,在养殖、运输、销售上已经初具绿色养殖产业链的规模,合作社也在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在前不久的中阿经贸论坛上,司战永的特禽养殖被马来西亚的一位老板看中,10月10日,对方企业的一位经理还到灵武找到司战永,双方就非洲雁的养殖加工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司战永说:“对方是做清真食品,对饲料和管理都提出了要求,但我对合作还是很有信心的。对于特禽的养殖,我的理想是能够养到上百万只,做全区最大的特禽养殖基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11-10-14/26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