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美丽梅花鹿 致富小山村


宁海新闻网讯 梅花鹿是美丽的林间精灵,受人喜爱,也为宁海偏僻的小山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目前,茶院乡宝岩寺自然村养着100多头梅花鹿,年产值可达60多万元,扎扎实实地走出了一条梅花鹿养殖致富路。

  山村求发展 老支书引来梅花鹿

  宝岩寺养殖梅花鹿要从该村的老支书储吉魁说起。今年55岁的储吉魁,已经在宝岩寺自然村做了20多年的村支书,经历了宝岩寺发展的起起伏伏。
宝岩寺曾经是一个红极一时的万元村,这主要得益于该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岩寺深处大山之中,拥有4000多亩山林,是整个宁海人均拥有山林最多的村庄。靠山吃山,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凭借丰富的林木资源,宝岩寺村民靠砍柴挑到山下卖给几个炭厂和砖瓦厂,赢得了发展先机,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宝岩寺自然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储吉魁还是非常自豪。但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因为封山育林,山下的炭厂不允许开了,林木也不允许大量砍伐。宝岩寺的山林资源不能像以往那样转换成经济收入,村民收入随之急剧下降。大量年轻村民为谋生计开始外出打工,曾经的万元村一下成为了贫穷的小山村。
作为村支书,该寻找一个怎样的项目,才能提高村民的收入,发展村庄经济,重振万元村的风采,储吉魁为之伤透了脑筋。2000年,储吉魁在县老区办获悉梅花鹿养殖的前景较好。他联想到宝岩寺山林资源丰富,环境优良,比较适宜养殖珍贵动物,就向老区办的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考察,储吉魁了解到梅花鹿的养殖,主要靠出售鹿茸、鹿血赚钱,当时鹿茸的价格在7000元左右一公斤,市场前景非常好。于是,储吉魁一口气拿出10万元买进了12头梅花鹿,建起了一个小规模的梅花鹿养殖场,尝试着养殖。没想到,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当时,储吉魁以5000元一公斤的价格出售鹿茸,一只鹿就能卖上1万多元,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这下,储吉魁下定决心搞这个梅花鹿养殖项目,要把这项致富产业在宝岩寺发展起来。

  十年磨一剑 梅花鹿成就百万产业

  好事历来多磨。第一年养梅花鹿,储吉魁一点经验都没有,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结果大获丰收。第二年,当储吉魁大张旗鼓地开展梅花鹿养殖时,困难却接踵而来。
同一切美丽的事物一样,好看的总是难伺候,梅花鹿漂亮珍贵,养殖却是一个非常讲技术的活。第一年稀里糊涂的成功,让储吉魁在第二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01年3月份,储吉魁投入资金购进了26头梅花鹿,其中有15头母鹿。没有经验却急于冒进的他,被卖家狠狠地砍了一“刀”。买进的26头鹿当中有好几头是高龄梅花鹿,高龄梅花鹿产茸量非常低,一年的产出还不够一年的饲养成本。没有经验要吃亏,没有技术更是要跌跟头。一开始,由于不了解梅花鹿的习性,储吉魁养殖梅花鹿顺着自己的习惯来,想当然地按照自己认为梅花鹿应该这样吃的想法来给梅花鹿喂食,结果梅花鹿不适应他的养殖方法,很多梅花鹿出现了拉肚子、不吃食,甚至生病的状况,导致了当年梅花鹿大量死亡,这可把储吉魁急坏了。
痛定思痛的储吉魁认识到梅花鹿养殖需要技术。他以月工资2500元并包吃住的待遇,从东北请来了一名梅花鹿养殖技术管理员,自己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殖技术学习中。技术人员来到养殖场以后,储吉魁每天都跟在技术人员后面,看他是怎么喂鹿,拿什么喂鹿的,鹿生病了是怎么治疗的,割鹿茸是怎么割的,鹿生产时该怎么做等等。甚至在技术人员去别的养殖场指导工作时,他也跟在身边,当技术人员的下手。别人嫌脏,不肯下养殖场干活,储吉魁却是连别人场子里的活也抢过来干。每天晚上,储吉魁就抱着有关梅花鹿养殖的书籍,睡在养殖场里,一边观察梅花鹿习性,一边看书学习。经过近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储吉魁掌握了梅花鹿的养殖技术。
技术掌握了,梅花鹿养殖也顺当起来了,再加上不错的市场行情,储吉魁的财富也逐步增加了。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十年时间,梅花鹿为储吉魁带来了百万元的收入。

养鹿奔小康 致富不忘众乡亲

  储吉魁饲养梅花鹿致富的消息传开后,一些宝岩寺村民马上跟随着储吉魁,开始饲养梅花鹿。对此,储吉魁毫不保留,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
饲养梅花鹿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儿,单饲料就要七八个品种掺拌在一起,并且还得定时定量,丝毫不得马虎。为此,储吉魁经常手把手地悉心传授乡亲们饲养技术,直到大家掌握了为止。一天深夜,大雪封山,寒风刺骨,一村民饲养的两头梅花鹿因角斗造成淤血,脓肿发炎,如不及时治伤将会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储吉魁肩背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村民家的饲养场,为受伤的梅花鹿动手术、除脓、打消炎针……等他忙完时已是东方泛白了。这些他从不向乡亲们收取服务费,深受村民们的赞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鹿茸 林木 封山育林 鹿血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