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杂谈

一趟旅行带来的财富转机


 

  进入6月,岫岩镇的香菇开始陆续成熟,这头几次场交易能卖出什么价,会影响到今后的价格走向,因此大家都很看重,可今天,买卖双方似乎都有点气不顺。

  村民:来的那个收购商,往死里压价。

  记者:给的价钱低了?

  村民:不是低,是相当低。

  记者:什么是标准?

  收购商:这个是标准。

  村民:那我们也是这样。

  收购商:你们不是,是黑的。

  双方对蘑菇的定价争执不下,收购商提出了3元一公斤的一口价,农户不认,可收购商却说什么也不肯松口提价,一时间双方僵了起来,这蘑菇是卖还是不卖,大家也没了主意。而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很快改变了这种尴尬局面,一见他来了农户们一下子有了主心骨。

  马俊生:质量不好你给不好的价格,质量好给好价格。你看行不行,你要是不行就别人收,你要拿出一个意见来。

  马俊生三言两语就化解了经销商和农户之间的僵局,按质定价,双方都很服气。这马俊生是谁,他怎么会有这样的能耐呢?

  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只要提起马俊生的名字,村民们就会流露出既羡慕又佩服的神情。

  村民:我们心中的偶像,都想往他那个方向发展。

  村民:我们看他就像名人一样,我们认识他,他不一定认识我们。

  大伙的偶像马俊生,是土生土长的岫岩人,初中毕业后,他就帮着父母在家种菜,一年下来,收入只有三四千元,全家人勉强维持生活。常年在菜地里摸爬滚打,马俊生练就了一手绝活,到他当家的时候,还是同样一块地,他却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马俊生:同样是一块地,我最多一年可以产8个品种。他们一茬玉米最高价是收入800元,我一茬下来可以收入5800元。

  靠种特菜,多茬轮作,马俊生赚到了几十万元,被评为鞍山市蔬菜状元、辽宁省劳动模范。可在2007年,这个鼎鼎有名的“蔬菜状元”,却突然不种蔬菜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个更挣钱的东西。而他的决定让很多人感到有些迷惑。

  蔬菜局技术员:当初反差挺大,说原来蔬菜做得在全县里面,从规模效益,单位面积效益,他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能胜过他的,做特别好。但要改行的话能吃准吗,能做好吗,所以很多人都怀疑他。

  马俊生发现的比种菜更赚钱的东西就是蘑菇,种蘑菇在当地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岫岩县种植蘑菇有几十年的历史,从2006年开始规模化发展香菇,还形成了东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

  看好蘑菇的发展,2007年马俊生试种了一个大棚,4个半月就赚到了将近4万元钱,这个结果让他觉得很刺激。

  马俊生:2007年一年,要比种蔬菜的两年还要高,所以就说,谁不想赚钱呢?因为咱是农民,就想赚钱,一心一意想赚钱,所以就开始把蔬菜全部砍掉。

  2008年,马俊生38亩种菜的地刚好被政府征用,他得到了200万的补偿款,拿到这笔钱,马俊生毫不犹豫,一股脑地全部投入种植蘑菇。马俊生承包了100多亩地。可谁都没想到,一向在种菜行业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偏偏就栽倒在了蘑菇上,成为了很多人同情的对象。

  建好基地后,马俊生从牧牛乡购买现成的菌棒,出菇后再通过那里的市场销售,按说这是省心又赚钱的买卖,可在一次卖菇时,马俊生发现自己卖亏了,同样的品种,自己的香菇比别人的一斤就少3角钱。

  马俊生:就从心里感觉,我这好菇,这么好的菇。一斤压3角钱,那一天就差好几千元钱。

  马俊生心里不服气,可当时经纪人说出的原因又让他几乎哑口无言。

  姜百秋:来的路上三四个小时,多多少少质量受影响,特别是热天容易起红点,影响质量。

  记者:那影响价格吗?

  马俊生的基地离牧牛乡蘑菇集散地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别看就只差这几个小时,在当时却决定了马俊生蘑菇的卖价。

  马俊生虽然投入了200万种蘑菇,可他的规模和人家一个乡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经销商不愿意上门收购。马俊生是个不认输的人,他种蔬菜能种成省劳模,种蘑菇他也要走到别人前面去,马俊生决定以变求生存。

  马俊生:你的产品赢得不了客户满意,你就没市场,我当时是这么想的,继续跟牧牛做下去,我的产品赢得不了客户的心,所以我要先走一步,要先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蘑菇 香菇 蔬菜 处理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