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上手干活,吴华侠还被安排干些杂活。这与她当初来时想象的越来越远了。
吴华侠:蒸烧麦的蒸笼,每天刷刷刷,刷屉,然后还有那个师傅不是做烧麦擀皮吗,给放上馅儿,然后再说的就跟那种,想招人喜欢赶紧的给倒杯水呀。
吴华侠当时并不满足只干杂活,她决定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饭店。除了将厨房的卫生打扫一遍,吴华侠还练习老师傅教的烧麦制作技术。
吴华侠:师傅擀的特别花多,我就看他怎么擀的啊,擀完了自己就琢磨,怎么样他手是怎么动的?然后包烧麦的时候这个手怎么弄的?顺时针啊逆时针就看。看完了弄一块面团子模仿看怎么熟练。
每天早上提前两个小时到饭店,让和她住在一起的姐妹们都很不理解。
河北王敬铃:感觉她特傻,天天早上起那么早,你说又不给你多发工资你起那么早干吗?还不如多睡会觉呢。
内蒙周金霞:我就觉得他很傻,有病。起那么早,能多睡不多睡。
记者:不理解是不是?
不理解
同宿舍姐妹不理解,一起工作的赵世雄也觉得吴华侠在逞威风。
赵世雄:挺显示自己似的,想把自己往高处走似的,就是想着她干多了,肯定师傅要喜欢她。
记者:喜欢她就不会喜欢你了?
赵世雄:对,那是。一块吃饭我不给她打饭,一块聊天,干什么事,不和她在一块。
吴华侠:那会儿净找个没人地儿哭了,感觉委屈的不行,真的特别委屈,哭完了回去接着干,你越说我就越干。
每天早上提前两小时到饭店练习,吴华侠坚持了一年多。她不但能将烧麦皮擀出24个褶,还能包出像花一样的精品烧卖。
2002年8月,北京一家公司在“都一处”办一个200多人的宴会,因为当时吃烧麦的人多,包烧麦的两位师傅有些忙不过来了。
赵世雄:最多是蒸了20屉,完了包出去一刹那间就没了。就都发出去了。
师傅们忙的不可开交,吴华侠感觉上手的机会来了,她主动要求帮师傅包烧麦。
吴华侠:他们就当时着急的包不过来了,我反正还行吧,有点眼力见,就凑过去了,包一个往她那里边一码,往她包的那一笼里码一个,说您看行吗,行行行,赶紧包,当时可高兴了,当时说哎呀终于上手了
从此以后吴华侠不再干杂活,而是坐在了老师傅们的身边包烧麦。
2004年春天,北京前门“都一处”的老师傅们逐渐都退休了,吴华侠也成了“都一处”面点摊上的顶梁柱,因为当时面点摊上只有两人可以包出像花一样的精品烧麦。可是老师傅突然退休,每天又有很多人吃烧麦。当时的工作量让吴华侠感觉有点吃不消了。
吴华侠:有一部分老师傅走了,然后就剩那么3、4个人,就在这个地方干活,当时特别累,一个人恨不得干3个人的活,有点身体受不了。
吴华侠听说曾经对她有知遇之恩的李建安,2005年时,离开了都一处食品厂,在一家饭店当经理。吴华侠就想离开都一处,到李建安那里工作。可李建安却拒绝了她。
李建安:如果你跟着我走了,等于前几年你学的东西全报废了,这样留在这个企业对她个人也是有发展前途的,对于企业也不至于因为技术力量流失。
吴华侠最终还是决定留在“都一处”继续工作,虽然每天很累,但是干的活多了,吴华侠包一屉精品烧麦的速度从10分钟加快到了5分钟,还练出了可以将面皮擀出103个褶的绝活。
2006年8月,吴华侠接到了让她感觉很惊讶的一个通知。
吴华侠:不是吧,人都北京人,就我一个外地人能行吗?当时就感觉不行,像那些都是经理呀,什么厨师长呀,什么总之类的就那几个人就我一个小毛丫头没想过。
这个通知就是吴华侠被定为北京200年老字号“都一处”烧麦的第八代传人,而且她的名字也载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f/ngtd/2009-03-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