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响亮主题。为使广大读者了解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措施,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
记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日前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什么要求?
徐令义:这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分析形势,交流经验,部署任务,强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会议客观分析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内涵、实现途径,部署了坚持思想先行,坚持教育为先,坚持重在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文化人,坚持统分结合的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各级文明办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坚持数年、紧紧抓住、抓出成效。可以说,这次会议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动员会和部署会,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为什么要在这个阶段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徐令义:把建设美丽乡村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有三个契合。
一是契合了中央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强调搞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揭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渊源,指明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契合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1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绝大部分将在各地的小城市、小城镇落户,迫切需要提高融入城镇的素质、技能和能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选择,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同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带动投资、扩大消费、促进发展、造福农民群众,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城镇和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风貌。
三是契合了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美好梦想。过去农民关心“有没有”“够不够”,现在则更在乎“好不好”“美不美”,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一是盼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大农民群众对维护自身文化权益、改善文化民生状况的愿望十分强烈。二是盼道德风尚更加文明。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农村风气,唤醒良知回归,鞭挞缺德闹剧,整治失信行为。三是盼社会治理更加有序。我们要回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关切,努力把广大农村建设成更有古道乡愁、更加和谐稳定、更富人文情怀的美丽乡村。
记者:美丽乡村建设,“美”在哪里?内涵是什么?
徐令义: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我们要建设的美丽乡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工程。集中体现在五个“美”的建设上:一是环境之美,规划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绿化美化,公共服务日臻完善、自然生态有效保护,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宜人。二是风尚之美,家庭和睦、民风淳朴,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守望相助,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村风民俗。三是人文之美,文化繁荣、底蕴深厚,耕读传家、以文化人,充满乡土气息,富于时代精神,使农民群众享有健康的精神世界、建设农村各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4-09-11/10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