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村好民富,就是农民想要的美好乡村”


  新华社合肥7月24日电 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目标,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2年作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决策。在一年来的建设过程中,安徽 坚持“尊民”“听民”“利民”的原则,把民意贯穿于规划、建设、维护、发展等全过程,一座座真正让农民满意的美好乡村正在江淮大地破茧而出。

  从标准到规划:要“尊民”

  灰色的水泥路沿着龙脊山蜿蜒,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石榴林里,一棵棵石榴树争相伸展着身段;古桥、古井、古巷重焕新颜……这是记者在安徽淮北市烈山区榴园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

  如同巨幅画卷中的一个特写,榴园村正是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缩影。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从2013年起,该省将每年重点培育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改变以往村建设分散、粗放的方式,“整村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

  什么样的乡村是“美好乡村”? “建设好美好乡村必须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真正体现农民意愿,真正尊重农民意志,真正赢得农民满意。群众眼里的美好乡村就是我们的标杆。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明说。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安徽在制定美好乡村规划时,就注重将“专业科学”和“民意民愿”相结合。不仅有高校、规划院的专家参与美好乡村规划的制定,对村两委负责人展开规划培训,同时根据村民代表大会、投票等形式反复征集农民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

  “比如在规划中涉及的公共服务配置问题,什么是农村最需要的,只有农民知道。 ”安徽省住建厅村镇规划与建设处处长邹桂武说。

  在充分征求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安徽最终在美好乡村规划中要求,选址确定的中心村要考虑到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使其能够建成永久居民点,杜绝闲 置、浪费,并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其中不仅包括基本的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农资店、便民超市等,还有农民反映的一些“新服务”,如 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公交站、垃圾收集点、公厕等。

  从框架到细节:要“听民”

  美好乡村建设点多、面广、任务重,其中不乏矛盾。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广大农民有了充足的话语权、自主权,便会非常积极地参与,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榴园村村民刘正德告诉记者,村民们最初对“建设美好乡村”有过种种担心:会不会扒房砍树?会不会大拆大建?会不会“上楼”……但一个个问号随着 建设进程慢慢消解了。村民最担心的扒房问题,除危房外,全村房屋统一“穿衣戴帽”,没有一处大拆大建;村民最需要的小学、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场等各种 配套设施,正陆续兴建、修缮;村民呼吁最强烈的道路问题,被原路修整、扩建、完善……

  不仅是道路、绿化、公共设施这些“框架”项目由农民自主,安徽还要求美好乡村建设中的“细节”也不能少了村民的“点头”。

  在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杨湖村,一个小小的便民超市的走向问题就引发了三次“大讨论”。

  “超市第一轮设计的是南北走向,门朝东,被全村投票否定了;第二轮,改为与大家房型一致的东西走向,门朝南;最后,为扩大休闲广场面积、方便超 市卸货,又讨论了一轮,最终定下超市东西走向,南北双开门,靠近北边路旁。”杨湖村村民代克强抹着汗却一脸笑容地说,“为一个小超市讨论这么多次,大家一 点都不怕麻烦,很满意! ”

  “‘听民制’也把农民认为不实惠的‘形象工程’及时删减了。 ”邹桂武介绍,有一个村编制预算了35万元,想在村口放置一块景观灵璧石,最终因村民反对被“砍”了,预算也因此被退回重做。

  从生活到生产:要“利民”

  路修好了,桥不通;人行道有了,灯不亮;小学建成了,体育设施、图书馆却难配套……由于资金分散、审批手续复杂等因素的制约,以往的村建设 存在项目分散,进度不一,甚至半途而废的问题,农民戏称为“半成品村”。在此番的美好乡村建设中,安徽省决定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彻底改变这一状况。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石榴 休闲 相结合 基础设施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