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生态文明 农村受益


  青山、绿水、田园、新村。漫步海口市琼山区三江镇大湖村,难以想象,十几年前,这里到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破破烂烂的瓦房、随地丢弃的垃圾。

  海南省第一个生态文明村建设项目就是在大湖村启动的。13年来,海南累计投入50多亿元, 创建了13029个文明生态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55.89%。

  村子美了,游客来了,农民富了

  定安县投入1亿多元,推出一条100多里长的乡村生态旅游线路。这条线北起龙门镇,南至母瑞山革命纪念园,途经龙门、岭口、翰林、龙河和中瑞农场,由100多个文明生态村串成“古色古乡,百里百村”。游客可以乘车游、自驾游、散步游,可以泡冷泉,赏亚洲榕树王,游母瑞山,聆听红色故事,品尝富硒美食。

  “通过文明生态村,村子美了,游客来了,农民也富了。”定安县龙河镇天群村村支书张译尹说。

  在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景区开发模式使全村焕发勃勃生机。黎族农民苏就清把自己的院子租给旅游公司开办农家乐,每月收取租金1300元。他在院里栽种的100多棵槟榔树,年收入1万多元;4亩豇豆,年收入3万元。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7280元,80%的农民住上新房。

  海南在建设文明生态村过程中,依托琼崖革命红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蓝色文化、乡土田园绿色文化、黎苗民俗文化,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我们将以‘原生态山水、体验式休闲’为理念,加快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创建民族民俗型、生态观光型、健身养生型文明生态村。”海南省文明办主任张学泮说。按照省旅游委规划,到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量达4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亿元。

  发展乡村经济,不搞一刀切

  白沙县打安镇地宝村20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当地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橡胶,种苗补贴从最初的每株0.3元增加到4元。全村19户,种植橡胶3.4万株,去年收入80余万元。村民符惠阳的橡胶从100株发展到2000多株,房子也从草寮变成瓦房、平房、两层小楼。“我买了两辆摩托车,一辆到胶林里干活,一辆进城逛街。”符惠阳笑呵呵地说。

  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付俄村两年前还是有名的贫困村。如今,翠绿的付俄岭下,一栋栋粉红色小别墅拔地而起。付俄村农民张瑞青在自家庭院的树下摇扇乘凉,好不惬意。

  “全村64户,以前只有一家是平房,其他家都是破瓦房。现在家家都住进了小别墅。”张瑞青说。

  “盖房的钱从哪儿来?”

  “每家花费的13万元,用橡胶林林权证作抵押,政府贴息,从农信社贷款。此外,每家有2万元补贴。”

  白沙县县委书记严正说,付俄村是白沙县“美丽乡村”计划的受益村。从2010年开始,白沙县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1亿元,分批改造230个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53.8%。根据各村实际,在旅游开发价值大的村实行“农民+企业+政府”的运作模式,企业出资,政府扶持;在偏远贫困村,采用“政府+农户+金融机构”模式,农民贷款,政府贴息;在城中村、城边村,实行农转非办法,提高城区人口、住宅、商服承载能力,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橡胶 槟榔 豇豆 休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