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穷根怎么拔
一切都像在梦里。
住在自家这幢新建的两层小楼里,30多岁的梁建和还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
“以前,一家老小挤在木瓦房里,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人畜混居,煮饭烧菜全是烟;现在,风吹不进,雨淋不到,有了现代厨房,水也有了过滤器。晚上做梦都笑出声哩!”
梁建和是广西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弄怀屯村民。2012年12月16日,他和全屯156名瑶胞乡亲一道,正式告别“蜗居”,迎来崭新的新生活:30栋灰瓦白墙的新楼,错落掩映在群山之间,3公里长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寨子装上不用电的太阳能路灯,“幸福泉”引来自来水,小豚狸在养殖场里活蹦乱跳……
美丽新瑶寨,巨变一年成。弄怀之变,是广西凌云县新一轮扶贫开发的缩影。
“穷”在深山有远亲
扶贫攻坚,从最穷、最偏的地方“攻”起
“无水无路无土地,木棚六面透寒气;家家户户穷兮兮,收入忽略可不计;遥想出路何处去,望天望地唯叹息……”
这首山歌,是昔日弄怀屯的真实写照,也映衬出凌云之穷。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凌云县,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村人口的65.9%,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文盲、半文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9%,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新一轮扶贫攻坚吹响“集结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四家区直单位把凌云县作为定点帮扶对象,集中力量、迎难而上。
扶贫攻坚,就要从最穷、最偏的地方“攻”起。四家区直单位纷纷与“老大难”村屯结对帮扶。危房改造、村容整治、产业开发……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启动,一个个特困村旧貌换新颜,成了脱贫的标杆与样板。
围点打援,更要以点带面。2011年12月以来,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新建先后3次带队,深入凌云访贫问苦、开展调研;其他对口支援单位的领导也纷纷到凌云开展扶贫调研。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凌云县编制了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整县推进扶贫开发。
在四家区直单位的协调引领下,央企来了,慈善机构来了,更多的区直单位来了,爱心人士来了……周新建介绍说,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共帮扶凌云县实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智力扶贫、社会事业等各类项目133个,总投资7.21亿元。
“党建引领、四轮齐驱、以点带面、整县推进,四个轮子一起转,激发出凌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凌云县委书记黄彩毕说,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多元,增长26.58%,是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一年。
党建引领扶贫
变“给”项目为“争”项目,“竞标”才能奔富路
在沙里瑶族乡沙里村巴哈养殖示范点,农民刘文学正忙着给肥嘟嘟的肉猪打上红印。“这是被订购的标记。”刘文学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共卖出80多头猪,纯收入5万多元。
今年3月,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协调下,刘文学获得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贷款50万元。有了这笔钱,刘文学迅速扩大养殖规模,还成立了有10个专业户参加的养猪合作社。
像刘文学这样的党员经济能人,正在凌云不断涌现。凌云县县长方立斯介绍,目前全县已帮扶103名党员成为经济能人,帮扶31名农民成为致富能人并入了党,带动972户群众共同致富。
桑蚕、中草药、林下养鸡等产业扶贫项目,究竟给哪些村最有用?
凌云探索出“政府挂牌、两委竞标、支部承诺、县委奖励”的新思路:让全县各村“两委”作为“竞标人”参加竞标,让有基础、有决心的人先拿项目。中标的村“两委”还要与政府签订责任状,再把项目任务分解到相关农户,坚持谁组织、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今年3月,下甲乡彩架村支书劳伦郑重递交投标书,参与竞争扶贫项目。通过公开竞标,该村成功获得1000亩任豆树、400亩草药的种植项目。种植、管护,村里的乡亲格外“宝贝”这些苗木。村民罗建玉说:“这是支部为我们争来的,不珍惜要不得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3-01-17/10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