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泾川“中心村”:新农村小康图景


宽阔平整的马路,青砖灰瓦的陇东民俗特色小康住宅,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高标准配套的村部、卫生所、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站在泾川县党原乡柳寨村文化广场,如果不是此时红红火火的庙会和戏台上的粉墨青衣,你很难相信自己身处农村。

其实,不仅仅是柳寨村,泾川县全力打造的68个中心村,每一个都有这样的“时尚”面孔。依托这一个个中心村,泾川县农民过上了兼具田园意趣和城市色彩的生活,一幅城乡一体的村小康图景也清晰地呈现出来。

近年来,泾川县抢抓全省村建设试点县机遇,将城市社区的理念植入村建设,探索“中心村带动、联片区突破、整区域推进、组团式发展”的新模式,建成了产业发展高效集约、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公共服务高效共享的中心村,形成了城乡互动、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

城镇化向中心村延伸,让农民快步奔小康

泾川县,两塬夹一川。长期以来,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里的农村多为小户独立散居的村庄模式。村落分布零散、村民居住分散,不便于生产,也不利于生活。

近些年,虽然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但许多地方只到乡镇就止步了,并未延伸到村。受此影响,农村发展的“龙头”还不能真正舞动起来,城乡一体的“鸿沟”也难以填平。困扰全省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农业发展层次低等问题,都曾不同程度地在泾川农村存在着。

瓶颈怎么破解?泾川县的做法是,将城镇化进行到“底”。按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3个层次推进的思路,泾川县确定了党原乡丁寨村、柳寨村,飞云乡毛家村等68个中心村布局,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中心村为基点的建设格局,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共建共享。目前,68个中心村已初具规模。

小康不小康,老百姓说了算!

4月21日,记者来到柳寨村的武连成家。武连成的母亲拉着我们参观她的新家。陇东特色的小楼,漂亮的装潢,客厅、卧室、整体橱柜、雕花楼梯……一点也没有传统农房的样子。

说起这房子的好处,老太太就打开了话匣子。武连成的家,过去也在山里,出来进去路很不好走,加上离城镇比较远,老人看病、孙子上学,都很不方便。去年儿子投资盖了这栋二层小楼,把她从山里的老庄子里搬出来。看着就跟电视剧里别墅似的小楼房,老太太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当然,最让她高兴的是,自打搬到这里,自来水一拧就来,电灯一打就着,路也好走了,出门走路3分钟就是村部,卫生所、健身器材、文化广场啥都有,干啥都方便。

在飞云乡南峪村,村支书辛崇升领着我们去看村里新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在这里,超市、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一应俱全,外面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健身广场。围绕着社区服务中心,道路四通八达,路两旁的小楼一座连着一座。

辛崇升的家,离村部不远,是新修的欧式小洋楼。说起原来的家,辛崇升手往山上一排破败的窑洞一指,说自己原来就住在那儿。和他一样,南峪村80多户村民都是从山里的窑洞搬出来的。

和柳寨村、南峪村一样,如今,在泾川县建成的中心村,水电路网,村庄绿化,排水排污工程,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户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也走进了百姓生活。许多地方普遍建成了集标准化村部、学校、卫生所、幼儿园、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资店于一体的社区中心,成为中心村与周边群众购物、休闲和相互沟通、学习交流的重要阵地。

集中人口,集约发展,中心村是一次全新的调整和探索

要说中心村的好处,可不只是改善了村民们的人居环境这么简单。中心村改变的是传统的村庄模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发展理念,让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式走进了农村。

走进玉都镇太阳墩村,笔直的玉丰路沿线,一个个小院别具一格,门前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正进行得热火朝天。村支书刘维杰说,村民都是从原来老庄子迁过来的。这一搬给村里节约了100亩土地。

原来,太阳墩村过去的老庄子,小户、独立、散居,土窑洞、地坑庄基较多,占地普遍较大。同时,户与户、村与村之间也闲置了大量土地。搬迁后,村里对腾出来的30处老庄基地集中复垦,大量荒置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养殖小区 蔬菜 肉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