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静乐县委按照省委和忻州市委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和我县建设“五新静乐”的奋斗目标,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农村党建“三级联创”为抓手,突出重点,改进方法,狠抓落实,提出了“上下联动、典型带动、换届推动”三位一体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为破解党建工作如何促进贫困农村发展这一难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一、上下联动,破解贫困山区农村发展难题
静乐地处晋西北腹地汾河上游,总面积2058平方公里,总人口16.2万,境内4镇10乡,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分布在汾河川、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目前居住人口不达200人的山区农村占全县农村总数的近半数。这些农村的共性特征是贫困落后,生态环境好;民风淳朴,开拓意识差;资源丰富,信息门路窄;依靠政府,依赖思想重;辛勤投劳,基础设施差;单打独斗,共赢意识弱;多年以来一直是难凝聚,难起步,难发展。为此,我们创新思路,加强服务管理,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发展难题。
建立机关党组织对村帮扶机制。从2009年起,我们就在全县开展了“双帮扶双促进”活动,110个机关党组织和党员与110个公路沿线大村、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党支部结成对子实施全方位持续帮扶。今年,我们又加大力度,抽调50个有实力、有资金、有项目的机关党组织对遴选出的45个山区农村进行帮扶,确定50名帮扶联络员专门负责帮扶工作的协调联系,对多村合并移民的移民村采取多单位联合帮扶。目前,所有帮扶单位已经全部进村开展帮扶工作,免费培训农民1500人次,确定农业产业项目32个,投资总额近l000万元。送信息、送技术、送图书、送文艺活动相继开展。今年7月,又出台《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增收“十个一”活动》实施方案,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包扶到贫困山区农村。机关对村帮扶和干部下乡住村增收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山区乡村基层政权建设。山区乡村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知识人才和青壮劳力外流现象突出,老弱病残在村务农,素质普遍较低,农村党员、干部后备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村建设进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从健全班子、完善阵地、发展党员、引进外援入手加强基层农村党建工作。以神峪沟乡大山头村等为典型,我们采取包村乡干部参加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新发展年轻党员的办法,综合施治,使这些村村风村貌和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最近在县乡帮助下完成了远期发展规划。
探索移民村党建工作新途径。今年,我县将集中、分散移民5500人,建设3个移民新村,到“十二五”末,全县200人以下村庄共2.47万人将全部实现移民搬迁。移民村党的建设工作必将成为一个全新课题和工作重点,针对移民村一个新村几个支部、一起居住各有所属、联而不合、统而不一,大事难决、好事难办的问题,我们尝试推行了支部合并重组和支部联席议事制度,形成了移民村党组织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共享利益、共谋发展的新格局。
二、典型带动,创建汾河流域党建示范带
大力弘扬汾水精神。汾河作为三晋的母亲河,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明,培育了百折不回、勇往直前、不畏艰辛、不惧困难、恩泽万民、无私奉献、永不止息、亲民和谐的汾水精神。我们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大力倡导和弘扬这种精神,按照创先争优的要求,制定12条创建标准、10条工作措施,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在汾河沿岸特别是太佳高速丰润出口到忻保高速杜家村出口50公里连接线这一汾河流域腹地,创建一条具有静乐特色、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党建示范带,发挥聚合效应,对辐射带动全县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快速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狠抓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围绕“三高两强”(思想觉悟高、工作热情高、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标准抓党员队伍素能建设,为农村可持续发展补充新鲜血液,打造先锋队。四年来,全县共发展“三高两强”青年农民党员1523名,相当于以往10年发展农民党员的总和。去年以来,利用各级党校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农民党员3000人次,党员创家业、办产业、干事业蔚然成风。今年以来,示范带上先后有870名党员围绕县里提出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兴办、领办致富产业项目360个,解决4000人就地就业,带动2000户农户发家致富,做到了党员致富促进群众致富的有机统一。山区村庄在外务工人员多,针对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不想管的现状,县委组织部采取措施加强对全县200余名流动党员跟踪服务和教育管理,发放流动党员证、党员权利义务明白卡;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城市基层党组织建立信息联系和协调服务机制,通过网络、电话、送书促学等办法介绍家乡发展变化,教育党员遵纪守法,培训流动党员团结带领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当地建设,体现人生价值,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1-10-18/10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