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贵州:103个村试点新农村建设 5年为试点村投资13亿


    2006年以来,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贵州省社会主义村建设稳步推进,"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拓展,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乡村文明水平显著提升。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村建设的先导。各地结合资源条件、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地制定村级规划,尽量与区域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与各村经济状况、地理条件、生活习俗等实际情况相适宜,突出乡村、地方和民族特色。同时,贵州省还制定了2007至2020年全省社会主义村建设总体规划,并明确103个村为村建设试点村。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拓展,村建设模式不断创新。全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出新招,求实效。遵义市开展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以农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六个一百"工程,引导农村走创造文明、发展文明、享受文明的小康之路。据统计,遵义市目前已有超过82万农户、355万农民受益,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5%。贵阳市以"四在农家"为抓手,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毕节地区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五园新村"创建活动。铜仁地区开展政策、电影等"六进村"活动。

    贵州省把"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强化各种形式的培训措施,引导农民接受先进耕作和养殖技术;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其农产品加工业。这些措施,提升了农民致富的技能,开辟了农民就业的门路,促进了农产品增值和农业增效。

    整合资源、部门帮扶,建立村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5年来,贵州省对村建设试点村共投入资金13亿元。各部门、各单位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投身到村建设中,并逐渐形成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投入机制。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通过大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许多乡村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格局。目前,全省上百个村试点村基本上都形成了1至2个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如白云区黑石头村的香葱产业、顶效开发区绿化村的经果林产业、凤冈县田坝村的茶产业等。

    农民群众生活条件不断优化。贵州省以农村危房改造为契机,将在城市开展的"整脏治乱"活动向乡镇和农村延伸辐射,以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灶、改善环境为重点,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生态环保观念,植树造绿,加大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使大批重点乡镇、村寨和农户庭园的脏乱问题得到治理。尤其是一些主要交通干道和重点旅游线路附近的乡镇、村寨环境卫生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农民将这些变化形象地概括为"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煮饭不烧柴,村寨靓起来"。

    贵州省村建设获得的成效明显而广泛。2010年"百村试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以上,比2005年增长了104%。农民在腰包鼓起来的同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综合素质也发生明显而积极的变化。目前,全省以"四在农家"等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已覆盖到 8600多个行政村,受益群众800多万人。其中,遵义市已覆盖到所有的乡镇,1700多个行政村,占农户的69.8%,受益群众达440万人;毕节地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建成660个创建点,27万农户受益。如今,在贵州广袤的农村,"文明村镇"、"平安村寨"星罗棋布,"五好家庭"、"和谐家庭"、" 科技示范户"比比皆是。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村建设将重点推行"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重在建设"的模式,全面开展村建设"整乡推进"试点工作,促进村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试点村 农民群众 现代农业发展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