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意义


  面对村建设的新问题和新发展,特别是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际,省委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成片推进村建设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建设“村综合体”的战略决策。各地积极响应,快速行动,全省呈现出形式多样、如火如荼的村综合体建设热潮。实践证明,村综合体建设是破解“三农”难题的科学途径,是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正确选择,是四川“两个加快”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更大范围、更加有力地引领农民在一二三次产业的就地交融中实现充分就业,保障农民增收致富,而且能够更大规模、更加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为农业生产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因此,村综合体正在成为四川农民的幸福家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内涵特征。村综合体是一种规模大、功能多、效率高、现代性、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它与“城市综合体”比较,具有明显的区别。村综合体必须具有乡村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必须吸纳城市的先进要素;既要依托乡村行政区域,又要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是一种开放式的要素聚集区。它是一个区域发展概念而不是单体建筑概念,它是一个生产生活复合概念而不是单纯商业经营概念,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组织形态而不是仅仅包括市民活动的空间形态,它是农村中的“现代集镇”而不是城市中的“新房新村”。村综合体是一个全新的建设模式,构件包括农民集中居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新型社区管理等“五大要素”,允许其他个体、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其特征是主导产业连片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具有迅速聚集人口、带动产业升级、传承城乡文明、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城乡互动发展等“五大功能”,表现出设施的配套性、要素的系统性、功能的复合性、产业的规模性、人口的聚居性、城乡的融合性和发展的现代性等“七大特性”。村综合体的指向在深入解决“三农”问题,核心在建设集中居住点,纽带在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路径是集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于一体,更加强调区域空间的聚合性与生产生活功能的配套性,突出多种生产生活要素的集约优化配置。

  深刻认识实践意义。村综合体是我省在深刻总结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是村建设成片推进的新突破和新举措。省委书记刘奇葆强调,要深入探索“村综合体”建设,及时总结完善,逐步推广。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设村综合体,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形成人口合理集聚、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城乡结合、灾后重建、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村综合体模式。截至2010年底,全省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已建成新村(聚居点)2614个,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改造56.17万户,启动规划编制和建设的村综合体290个。省级“50+10”示范片已完成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的有55个,占91.7%;已建成新村(聚居点)1911个,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改造38.66万户,已启动规划编制和建设的村综合体 106个。

  深刻认识创新价值。村综合体是小城镇的延伸,是推进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再创造。我省的村综合体建设,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实推进、奋勇开拓,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个成功模式,即:以调查研究、摸清实情为基础,以科学规划、差别推进为核心,以机制创新、标准制定为根本,以项目整合、试点示范为途径,以强化培训、加强指导为保障。这对我省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村建设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村综合体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理论与实践上均无现成经验可资借鉴,其发展必将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的循序渐进过程。因此,全面深入推进村综合体建设,必须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注重严格标准和完善规划,注重强化措施和协调发展,注重加强沟通和合力推进。同时要把握好“四大关系”,即把握好村综合体建设与小城镇的关系、与农民新村规划的关系、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与公共服务的关系。要建成真正的“统一体”,即要把村综合体建设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为一体、含经济与文化为一体、寓管理与服务为一体、融继承与创新为一体、合开发与保护为一体的农村新型社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总结 强化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