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10多年里,消费升级的热潮已经在中国造就了不计其数的拜物教信徒,宜家无疑是从中受益的国际品牌中最知名的一个。随着宜家近年来扩张至成都、南京这样的中国腹地,消费者对其设计风格和产品的迷恋有增无减。但就品牌影响力而言,宜家还只是一个“都市品牌”,在广阔的农村市场,能够正确拼出宜家的英文名字“IKEA”的人还寥寥无几。
不过,在江苏徐州市与宿迁市交界的睢宁县沙集镇,这个来自瑞典的家具制造和连锁销售商不会想到,它还拥有一批特殊的狂热粉丝。
当本刊记者在9月的一个周四到达这里时,孙寒正站在他的由帆布、杂草和漫天飞尘包围的小工厂里,用浓重的当地方言向工人讲解手中的一份设计图纸。三个小时后,一款看上去和宜家的比萨双门鞋柜毫无二致的家具就诞生了。在宜家,这款由刨花板和纤维板拼装而成的鞋柜并不贵,只有199元,但在这里,孙寒给出的价格更令人吃惊—86元。
身高1.8米的孙寒穿着一件Jack&Jones的衬衫,脚上是一双耐克运动鞋,一副学生打扮。当2年前他迷恋上宜家后,这个25岁的小伙子决心以特殊方式表达他的狂热崇拜:模仿宜家的板材系列家具进行廉价制造。这些在电子商务网站上标明“宜家风格”的仿制品为孙寒带来了丰厚收益,过去一年,他卖出了2万件家具,收入超过300万元。今年3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徐州美怡家家具有限公司。
孙寒的成功鼓舞了很多人,一场新的淘金潮迅速席卷了沙集镇—位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的这个小镇曾长期被交通不便、观念陈旧所困扰,但现在它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每个渴望经济发展的小镇榜样。“沙集镇因为仿制家具被很多人熟悉,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沙集镇党委副书记朱建国对《环球企业家》说。分管土地的朱表示,镇政府会不遗余力地支持这一产业,“这些家具公司想要哪块地就给哪块地”。有6万人口的沙集镇现在有1200多个家庭投入到这一行当中,类似孙寒这样规模的小公司已有40多家。孙寒估计,整个沙集镇每年因此而增加的产值应该超过4000万元。
如此大规模仿制宜家的沙集镇似乎让最近2年来兴起的中国山寨风潮达到了某种顶峰。今天,沙集镇生产的家具不仅在中国大陆销售,还出口到了香港、台湾等地。山寨一词以前常常让人认为是无原创能力的廉价仿制或恶搞的代名词,现在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人聪明和创造力的体现,成为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的滥觞。中国企业此前已经多次深陷于和跨国公司就商标、技术而引发的知识产权纷争,咨询公司Wolf Group Asia首席执行官沃尔夫(David Wolf)说,许多中国企业觉得,自己从头开始打造品牌可能没把握,他们更愿意效仿一个已经很出名的品牌,“中国人在这方面似乎一向缺乏自信”。
“中国正处于一个山寨产品盛行的时代。”杨明洁告诉《环球企业家》。这位前西门子德国设计总部的产品设计师曾荣获欧洲和亚洲多项设计大奖。在杨看来,山寨产品带来的好处之一是,收入不高的中国消费者对时尚物品的追求更容易成为现实了。
沙集镇的山寨行为肯定不会取得宜家的好感。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说,这可能很难会直接瓦解宜家的商业帝国,却间接传播了中国消费者对宜家的拜物教般的迷恋。那些愿意购买仿制品的消费者很可能在收入增加后继而成为宜家真正的顾客。截至发稿时,本刊尚未得到宜家官方对此的回应。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在大量农民工返乡的大背景下,沙集镇自我寻求的这一另类经济发展模式值得赞扬,“这比政府四处去招商引资更有意义”。
9月那个周四的早上,孙寒在自己的那间1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里,一边给10几个工人发烟抽,一边叮嘱他们能否把板材打磨得更光滑一些,螺丝拧得再紧一些。孙寒的家距此不远,成品的包装、仓储和销售则在那里完成。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有一家快递公司的货车开到门口,把已被下单的家具运走。“我要打造中国的宜家。”孙寒告诉《环球企业家》—不过,这样的雄心听上去可能更多带有一种自我鼓舞的意味。
小镇上的百万富翁
“眼前的一切就像做梦一样。”孙寒对过去2年来沙集镇的变化感慨万千。这位率先大胆动手山寨宜家的年轻人现在是沙集镇无人不识的明星。在此之前,他拥有一份令大多数人羡慕不已的工作:中国移动沙集镇客户经理。把畅销书《大人物,小人物》作为枕边励志书籍的他,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渴望成功。2007年5月,孙寒去上海出差。在徐汇区,他偶然发现了宜家—此前并不知宜家为何物的孙寒,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孙寒在宜家逛了整整一下午,临走时,他买了一件宜家的置物架。“宜家的产品卖得很贵,但买的人很多,更重要的是,宜家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我当时以为可以很轻松地模仿出来。”孙寒回忆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30/10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