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河口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高标准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鄂北岗地村建设的路子,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火热推进,渐入佳境。
目标:3年明显变化 5年大变样
老河口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全市55万人,有25万人在农村。老河口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2006年开始,老河口村建设扬帆起航。该市提出的“3年明显变化,5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正在激励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奋勇拼搏,抢前争先。3年来,全市村建设精彩纷呈。
建设村,关键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为此,该市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村建设的投入力度。3年来,该市财政共投入“三农”资金3.6亿元,年增幅在23%以上;另一方面,聚合部门资源向“三农”倾斜。市直20多个单位各联系一个自然村或一个行政村,今年又增加到100个单位联系村组,3年共筹措资金4620多万元,实施项目134个,极大改善了驻点村面貌。李楼村建设示范区整合市直30多个单位的1000多万元项目资金,使示范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与此同时,该市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动员和吸收城市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村建设,形成多股力量注入村建设的合力。
在战略谋划方面,老河口市及时展开城乡一体化试点,力求打破城乡、区域间的界限,突破体制机制的限制。打造农村循环经济示范区,把汉十高速公路、李国路、汉江沿线和张集镇中杨湾村——蒋湾一线100平方公里、45个村、10万人口的区域作为试验区,形成具有鄂西北区域特色的村示范带;依托建设部“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项目”,以孟楼镇、方营村为试点,启动村建设城乡互动联系点工作,统一规划村镇公路、供排水、电讯电力、农田水利、土地整理、教科文卫等项目,对村建设项目实行捆绑“打包”,实行集中投资,集中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把老河口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村建设的排头兵。
核心:农民增收 改善民生
在老河口村建设活动中,试点示范、全面发展、聚合要素、改革创新4项措施彰显了老河口特色,创造了成功经验。
试点示范。该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大范围、跨区域的李楼村建设示范区的决策。3年来,示范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2008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4.2%,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以现场会的形式向全省推介老河口示范区经验,随后,老河口市又将示范区范围由原来的4个乡镇扩大到全市10个乡镇办事处。试验区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
全面发展。一是抓科学规划保证方向。到目前,全市271个村中已有60%的村制订了规范的建设规划,75%的村制订了村庄布局规划。到2010年,所有村均可完成规划制订。二是抓生产发展夯实基础。该市提出经过2至3年努力,建成“百亿农产品加工大市”,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发展水平。同时加快建设6大特色农业板块,使农民收入的70%以上来源于特色产业基地,4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三是抓民生改善赢得民心。3年来,全市投入230多万元完成115个文化科技中心户、21个农家书屋、5个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7个村级文化体育场、2个乡镇文化站改扩建;累计投入3600万元,完成30个寄宿制学校改造、5个就餐、饮水、如厕项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全市农村符合通车条件的村班车通车率达到74.8%。
聚合要素。老河口市由政府主导,国土、水利、农业等9部门联手打造,实行“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同时,探索“林水结合”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加大“一建三改”投入,激发群众投资热情。农村环境改善了,还引来大批市民休闲旅游,朱楼村外出务工的秦程斌看到了商机,回乡投资近100万元建设农家乐,建成后形成一个占地10多亩,集餐饮、休闲、娱乐、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村。
改革创新。老河口在推进城南示范区建设中,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6个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大胆探索,取得突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0-14/10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