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满腔热血为民酬 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为了让村民早日致富,文万顺带领村民开展多种经营,能工则工,能农则农,能商则商,并把重点放在发展养殖业上。郏县红牛是我国的优质肉牛品种,具有肉质红润细嫩等特点。立足当地优势,2008年,他带头在村里投资100余万元,开办了一个存栏300余头的红牛养殖场,吸收村民10余人进场工作,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于村里的“五保户”,文万顺总是及时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予支持和帮助,有时更是拿出自己的钱予以补贴。对那些想发展,又没有实力发展的村民,文万顺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村民杨俊岭有技术和经验,想办一个预制板厂,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一直不能实施,文万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助他协调贷款10万元,使其很快建厂生产。近几年来,他共筹措项目资金400余万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了村里的几条街道,建设了文化大院,新打了机井,修建了水池,使全村的土地都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

        一个产业富裕一个村

       西安良村没有资源,没有企业,却因为选准了劳务输出产业,并坚持做大做强,最终带动群众实现了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多年以来,西安良村的主要产业都是农业,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且人多地少,村民收入一直较低。文万顺上任后,多次组织村委会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他们多次召开群众大会,把全村有能力外出打工的人员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讲述打工致富的故事,鼓励他们外出打工。

        同时,他们确定了“依托本村能人,发展劳务输出,带领群众致富”的发展思路。这里所说的“本村能人”,便是指文占永、高晓锋二人。文占永,高中毕业后赴上海打工,1998年在上海开办第一个拉面馆,注册“河南小红帽”商标,并在6年时间内发展到13家分店。随后注册成立上海心声美食有限公司,先后进驻昌毅科技、富士康电子等6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承包餐厅窗口,经营拉面饮食,日销售拉面超过3.5万碗。高晓锋,其发展历程与文占永基本一致,也承包了6个企业餐厅窗口。通过村里做工作,高晓锋和文占永的饮食公司先后吸收近500名本村人在他们的公司务工。

       长期以来,该村在外务工人员都从事拉面饮食产业,拉面制作已经成为该村的劳务输出品牌。该村人员赴上海打工后,在正式工作之前,都要经过公司严格的培训,内容涉及拉面制作、卫生知识、安全知识、服务礼仪、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普通话、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通过培训,该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工作能力得到普遍肯定。目前,上海许多拉面馆都竞相争聘该村的拉面技术人员,把拥有“郏县拉面”制作人员,作为壮大生意的基础。

        截至目前,西安良村共有520多人外出务工,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4,其中近500人在上海从事拉面饮食产业,其余人在江浙一带做花盆、日用瓷销售、儿童娱乐设施出租等生意,年实现劳务收入超过1500万元,年人均劳务收入5000余元。2009年3月,该县纪委书记王亚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铁中专门赴上海进行考察,并在该村务工人员的聚集地——上海心声美食有限公司设立郏县劳务输出上海工作站,引导全县外出人员赴上海务工。

        随着劳务输出产业的逐步做大做强,该村的发展后劲也明显增强。一是随着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劳务收入也随之增加,目前该村的劳务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5%左右。二是打工致富人员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目前,文占永与其他外出务工人员正在策划一个项目,准备在家乡创办一个大型家禽分割冷冻生产线,专供上海市场。

        一个剧团愉悦一个村

        西安良村以农村业余豫剧团为依托,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了村风民风的良好转变。

        西安良村历史悠久,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文万顺上任后,把改善村民文化生活的重点放在了发展村豫剧团上,经过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拆迁了四处民房,修建了占地近2亩的村文化广场,标准化戏台一座,安装路灯4盏,并对广场进行了绿化,为剧团提供了良好的演出场所。每年村里还专门拿出资金用于剧团的服装道具更新。在演出内容上积极创新,编演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益于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曲目,演群众身边事,唱群众心里话,寓教于乐,移风易俗。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劳务收入 绿化 主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