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从出行难到“村村通”


     说起“洋车”(自行车),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根本不知道指的是啥。殊不知,几十年前,谁家里能有辆“洋车”,那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而今,“洋车”早已风光不再,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村建起了“招呼站”,人们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加方便快捷,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公交车。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市交通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形成了国家、省干道,外与周边地市成功对接,内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各县区的大循环、大交通网络;境内京港澳高速公路、南洛高速公路与京广铁路构成“双十字架”交通网络,形成了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交通区位优势,成为豫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农村公路密度在全省位居前列,在全省率先建设乡镇客运站;农村客运网络得到长足发展,乡镇客车通达率达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98%,农村“招呼站”达到800个,成为我市村建设的亮点。2007年,漯河市被国家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
公路修到家门口
        望着穿行在家门口的城乡公交车,舞阳县马村乡板张村年近80岁的张老汉感慨万千:“解放初期那会儿,从俺村到县城都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土路,去一趟步行得四五个小时。现在好多了,水泥路修到村里 ,公交车开到家门口,坐车半个小时就到县城了,一天能走好几个来回。这真是新旧对比两重天呀!”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我市农村均为土路,通行汽车的公路甚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农村公路的通达率仍然很低,即使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标准也不高,抗灾能力很差,晴通雨阻问题十分突出,群众运输、出行十分困难。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1990年,我市成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专职负责农村公路的建、管、养工作。近二十年来,农村公路建设者本着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顽强拼搏,农村公路建设从未停止过。采访中,市交通部门负责人介绍说,近十年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在省里一直保持靠先位次。目前,全市1256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柏油)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89.2公里。800个“招呼站”遍布全市城乡。农民出行,只需站在村头的“招呼站”,就能坐上通达各地的公交车。
   道路通,经济兴。农村公路的延伸与发展,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路网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沿路经济发展带,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拉农副产品的车辆直接开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200万农民直接受益。许多民营企业依路而建,沿路集聚,加速膨胀。同时,拉大了城区框架,增强了城市辐射功能,市区带动城区、城区辐射乡镇、乡镇拉动村庄的局面在全市已经形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田间地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