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满腔热血为民酬 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零零社区网友  2009-09-28  互联网

         他放弃年收入几十万元的生意,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郏县安良镇西安良村,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短短几年时间西安良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郏县县委政研室为此总结出了“西安良现象”,并在全县推广。

        郏县安良镇西安良村曾经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经过短短几年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县村建设试点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快速发展之路。当问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时,村民会自豪地告诉你,他们有一个好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文万顺,是他把西安良村带富了,变美了。

        一个人改变一个村

        西安良村位于郏县县城北部10公里处,全村2230口人,耕地1996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由于没有特殊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村里发展滞后,2002年还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2005年,安良镇党委经过考察,任命文万顺为西安良村党支部书记。文万顺是土生土长的西安良人,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从部队转业后,开办了一家铸造厂。依靠诚信经营,依靠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他的铸造厂经营得红红火火。

        怎么办?是打退堂鼓,还是迎难而上?文万顺选择了后者。看到许多乡亲还在为致富无门而发愁时,一种责任感涌上了他的心头。他觉得自己富了还不行,还要带领全村人共同富起来。他说:“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责任重大,我个人别无所求,只求早日让全村人都过上小康生活,把西安良村早日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的朴素情怀,文万顺毅然搁置了自己红火的生意,回村里当上了一名月工资只有200元的“村官”。

        从任职的第一天起,文万顺就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迅速确立了“抓班子、树形象、干实事、聚民心、创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针对该村遗留的重大难题,他多次组织召开群众会议,和群众促膝谈心,倾听民声,征求民意,调解矛盾,化解积怨。村民情绪逐渐稳定,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之后,他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解决村里发展的实际问题上。他按照有关程序把几位公道正派、有致富经验、乐意为群众办事的党员选进了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在他的带领下,通过拉家常、问冷暖,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难;他们从关心群众疾苦出发,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切实为民解忧。“选准带头人,西安良村有希望了。”文万顺和他组成的村新领导班子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护。在他的努力下,西安良村稳步发展,各项工作由原来全镇倒数提升到前几名。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村庄脏、乱、差的局面,文万顺因势利导,从道路的整修、硬化、管理和民宅居住环境的改善着手,集民策、践民意、出实招、动真格。上任几个月,他就通过关系引资80万元,将村里的主干道路全部修成了混凝土水泥路,从设计到施工,他和其他干部一道,加班加点,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从天明干到天黑,实现了全村群众多年的夙愿。如今,高标准的水泥路贯穿全村,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万顺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完善、健全了党风廉政小组、村民议事会、民主理财组、党员议事组、计生协会等村民组织,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事事有人管。他还要求党员坚持写学习心得体会与民情日记,把“党员先锋工程”、“富民工程”、“创建五好党支部”与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相联系,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更增加了大家驾驭复杂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他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敢闯敢干,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提高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从而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基层干部,真正成为自身致富能力强、带动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官”。

        为了让村民早日致富,文万顺带领村民开展多种经营,能工则工,能农则农,能商则商,并把重点放在发展养殖业上。郏县红牛是我国的优质肉牛品种,具有肉质红润细嫩等特点。立足当地优势,2008年,他带头在村里投资100余万元,开办了一个存栏300余头的红牛养殖场,吸收村民10余人进场工作,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于村里的“五保户”,文万顺总是及时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予支持和帮助,有时更是拿出自己的钱予以补贴。对那些想发展,又没有实力发展的村民,文万顺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村民杨俊岭有技术和经验,想办一个预制板厂,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一直不能实施,文万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帮助他协调贷款10万元,使其很快建厂生产。近几年来,他共筹措项目资金400余万元,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了村里的几条街道,建设了文化大院,新打了机井,修建了水池,使全村的土地都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

        一个产业富裕一个村

       西安良村没有资源,没有企业,却因为选准了劳务输出产业,并坚持做大做强,最终带动群众实现了致富,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多年以来,西安良村的主要产业都是农业,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且人多地少,村民收入一直较低。文万顺上任后,多次组织村委会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他们多次召开群众大会,把全村有能力外出打工的人员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讲述打工致富的故事,鼓励他们外出打工。

        同时,他们确定了“依托本村能人,发展劳务输出,带领群众致富”的发展思路。这里所说的“本村能人”,便是指文占永、高晓锋二人。文占永,高中毕业后赴上海打工,1998年在上海开办第一个拉面馆,注册“河南小红帽”商标,并在6年时间内发展到13家分店。随后注册成立上海心声美食有限公司,先后进驻昌毅科技、富士康电子等6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承包餐厅窗口,经营拉面饮食,日销售拉面超过3.5万碗。高晓锋,其发展历程与文占永基本一致,也承包了6个企业餐厅窗口。通过村里做工作,高晓锋和文占永的饮食公司先后吸收近500名本村人在他们的公司务工。

       长期以来,该村在外务工人员都从事拉面饮食产业,拉面制作已经成为该村的劳务输出品牌。该村人员赴上海打工后,在正式工作之前,都要经过公司严格的培训,内容涉及拉面制作、卫生知识、安全知识、服务礼仪、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普通话、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通过培训,该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工作能力得到普遍肯定。目前,上海许多拉面馆都竞相争聘该村的拉面技术人员,把拥有“郏县拉面”制作人员,作为壮大生意的基础。

        截至目前,西安良村共有520多人外出务工,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4,其中近500人在上海从事拉面饮食产业,其余人在江浙一带做花盆、日用瓷销售、儿童娱乐设施出租等生意,年实现劳务收入超过1500万元,年人均劳务收入5000余元。2009年3月,该县纪委书记王亚军、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铁中专门赴上海进行考察,并在该村务工人员的聚集地——上海心声美食有限公司设立郏县劳务输出上海工作站,引导全县外出人员赴上海务工。

        随着劳务输出产业的逐步做大做强,该村的发展后劲也明显增强。一是随着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劳务收入也随之增加,目前该村的劳务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5%左右。二是打工致富人员回乡创业越来越多,目前,文占永与其他外出务工人员正在策划一个项目,准备在家乡创办一个大型家禽分割冷冻生产线,专供上海市场。

        一个剧团愉悦一个村

        西安良村以农村业余豫剧团为依托,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文化品牌,促进了村风民风的良好转变。

        西安良村历史悠久,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文万顺上任后,把改善村民文化生活的重点放在了发展村豫剧团上,经过多方筹措资金15万元,拆迁了四处民房,修建了占地近2亩的村文化广场,标准化戏台一座,安装路灯4盏,并对广场进行了绿化,为剧团提供了良好的演出场所。每年村里还专门拿出资金用于剧团的服装道具更新。在演出内容上积极创新,编演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有益于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曲目,演群众身边事,唱群众心里话,寓教于乐,移风易俗。

        随着剧团的演艺水平不断提高,剧团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也得到大幅提高。西安良豫剧团已经成为全县闻名的“明星剧团”。十里八村谁家办喜事、开业庆典都会邀请该剧团演出,多则一场上千元、少则几百元,实现了文化生活、经济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剧团连续三次代表安良镇参加全县曲艺节比赛,取得了两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的好成绩。

        在文化生活的推动下,村民劳作之余有了事干,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村上下形成了遵纪守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好风气,有效带动了全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几年来,西安良村先后获得“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关心下一代先进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村”、“文化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文万顺个人也连年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的西安良村,绿树成荫,街道宽敞,新房成排,村民团结,家庭和睦,一派文明祥和之景象,面对取得的成绩,文万顺没有满足,没有陶醉。有他这样实干为民、无私奉献的好干部,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文明和谐、优美富裕的西安良村一定会响彻中原大地!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9-28/10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