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60年乡村里飞出希望的歌(组图)


       
        现在的航民村村民居住在花园一样的小区里。




       
        航民村过去的老照片


  浙江日报讯

  航民村三变

  从一个“倒挂户多、缺粮户多、光棍汉多、文盲多”的贫困村,蜕变成一个村级经济、村庄面貌、村民生活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村建设示范村,回望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60年发展史,正是一部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奋斗史。

  无工不富:村民人人当股东

  航民村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人均只有半亩耕地,而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村里人大都务农,种出的粮食勉强够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任村党委委员、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朱永康对此记忆犹新。他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碰上年景不好,家里吃饭都成问题。父亲就和村里的许多人一样,跑到上海打零工补贴家用。作为家里老大,朱永康很早就开始照顾弟妹,做饭,干农活。

  穷则思变。上世纪70年代,朱永康从部队退伍回来,机会来了——1979年,航民村以6万元集体积累创建了第一家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做事认真又有管理经验的朱永康,成为了漂染厂的统计员和党支部委员,他的弟弟们也进入村办工厂工作。

  敢拼敢闯的航民人,很快取得了成功。三年后,这家厂产值达到255万元,利润突破百万,成为萧山首个“百万富翁村”。现在,航民村控股的航民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参股的工商企业21家,总资产30多亿元。村民都成了股东,每年都有万元股金分红。

  随着村办工业大发展,“洗脚上田”的村民越来越多。为了搞好农业生产,航民村将土地集中起来,专门成立农场和畜禽养殖场搞规模经营,还拿出1000多万元办厂积蓄,加强基础建设,购置现代农机,实现从耕地、播种、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现在,航民村每年生产粮食60~70万斤,还有大量的禽畜产品,在满足村民需求的同时,还大量供应市场,成为杭州市的售粮大户。

  再造家园:花园别墅已等闲

  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村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过去,村民住的是低矮、破旧、潮湿的平房或茅屋,房前屋后都是猪圈鸡舍、粪坑。为了改变“脏、乱、差”,航民村从1985年开始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地划分出农业区、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文化教育区等功能区,建设园林绿化村。

  航民集团机关党支部书记陈国龙说,村里陆续投入数千万元,对村里的道路、建筑、供水、排水、供电、消防等公共设施进行合理设计和建设。现在走进航民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绿树成荫的花园、古朴典雅的石桥、清澈的小河。村民们都住进了农家小别墅,随便走进哪户人家,都可以看到:客厅里摆着气派的大沙发和大屏幕彩电,厨房里油烟机、煤气灶、电饭煲、组合式橱柜一应俱全,比许多城里人家还气派。

  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游泳馆、歌舞厅、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娱设施,在航民村一样都不少,而且对村民免费开放。另外,村里还有大型商场、高档宾馆、社区银行、医院等配套设施。

  一位联合国官员考察了航民村后不禁感慨:这里一幢幢华丽的新住宅以及主人的生活水准,也许可以和世界上发达的村庄相媲美。

  教育为重:村里出了硕士生

  经济条件好了,航民人更加注重充实头脑。

  谈起航民村的创业史,航民村干部感受最深的是:最大的困难就是自身文化技术水平偏低。刚办厂时招的职工,小学4年级都没读到的超过一半,先进设备引进来却没人会操作,只得到处求人。航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说,航民村不缺资金、设施也过硬,最大的障碍是如何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教育为重,先从娃娃抓起,村里投资400多万元,建造一流的幼儿园,村民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都实行免费教育。上了大学的本村学生,除了能领到1万元奖学金和每年报销8000元学费外,每月还有200元生活费。村里要求35岁以下的村民必须完成高中学历补习,并对补习时间和次数作出硬性规定。目前,全村已经有150多个大专以上学历的村民,还有了硕士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种苗 休闲 耕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