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航民村村民居住在花园一样的小区里。
航民村过去的老照片
浙江日报讯
航民村三变
从一个“倒挂户多、缺粮户多、光棍汉多、文盲多”的贫困村,蜕变成一个村级经济、村庄面貌、村民生活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村建设示范村,回望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60年发展史,正是一部社会主义村建设的奋斗史。
无工不富:村民人人当股东
航民村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人均只有半亩耕地,而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村里人大都务农,种出的粮食勉强够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任村党委委员、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朱永康对此记忆犹新。他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碰上年景不好,家里吃饭都成问题。父亲就和村里的许多人一样,跑到上海打零工补贴家用。作为家里老大,朱永康很早就开始照顾弟妹,做饭,干农活。
穷则思变。上世纪70年代,朱永康从部队退伍回来,机会来了——1979年,航民村以6万元集体积累创建了第一家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做事认真又有管理经验的朱永康,成为了漂染厂的统计员和党支部委员,他的弟弟们也进入村办工厂工作。
敢拼敢闯的航民人,很快取得了成功。三年后,这家厂产值达到255万元,利润突破百万,成为萧山首个“百万富翁村”。现在,航民村控股的航民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参股的工商企业21家,总资产30多亿元。村民都成了股东,每年都有万元股金分红。
随着村办工业大发展,“洗脚上田”的村民越来越多。为了搞好农业生产,航民村将土地集中起来,专门成立农场和畜禽养殖场搞规模经营,还拿出1000多万元办厂积蓄,加强基础建设,购置现代农机,实现从耕地、播种、收割、烘干全程机械化。现在,航民村每年生产粮食60~70万斤,还有大量的禽畜产品,在满足村民需求的同时,还大量供应市场,成为杭州市的售粮大户。
再造家园:花园别墅已等闲
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村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过去,村民住的是低矮、破旧、潮湿的平房或茅屋,房前屋后都是猪圈鸡舍、粪坑。为了改变“脏、乱、差”,航民村从1985年开始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地划分出农业区、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文化教育区等功能区,建设园林绿化村。
航民集团机关党支部书记陈国龙说,村里陆续投入数千万元,对村里的道路、建筑、供水、排水、供电、消防等公共设施进行合理设计和建设。现在走进航民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绿树成荫的花园、古朴典雅的石桥、清澈的小河。村民们都住进了农家小别墅,随便走进哪户人家,都可以看到:客厅里摆着气派的大沙发和大屏幕彩电,厨房里油烟机、煤气灶、电饭煲、组合式橱柜一应俱全,比许多城里人家还气派。
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游泳馆、歌舞厅、篮球场、老年活动室,这些城里有的文娱设施,在航民村一样都不少,而且对村民免费开放。另外,村里还有大型商场、高档宾馆、社区银行、医院等配套设施。
一位联合国官员考察了航民村后不禁感慨:这里一幢幢华丽的新住宅以及主人的生活水准,也许可以和世界上发达的村庄相媲美。
教育为重:村里出了硕士生
经济条件好了,航民人更加注重充实头脑。
谈起航民村的创业史,航民村干部感受最深的是:最大的困难就是自身文化技术水平偏低。刚办厂时招的职工,小学4年级都没读到的超过一半,先进设备引进来却没人会操作,只得到处求人。航民村党委书记朱重庆说,航民村不缺资金、设施也过硬,最大的障碍是如何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教育为重,先从娃娃抓起,村里投资400多万元,建造一流的幼儿园,村民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都实行免费教育。上了大学的本村学生,除了能领到1万元奖学金和每年报销8000元学费外,每月还有200元生活费。村里要求35岁以下的村民必须完成高中学历补习,并对补习时间和次数作出硬性规定。目前,全村已经有150多个大专以上学历的村民,还有了硕士生。
村里还办起职工业余学校,投资1500万元,与上海东华大学合作创办东华大学航民纺织品技术开发中心。根据企业的需求,村里还开办了机电、机械、印染等专业班,帮助村民充电。现在,已有300多人拿到了初级、中级技术证书。
“充分就业+按劳按资分配+社会福利”,航民村的蜕变,让村民们感觉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坚定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
1949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7元,到1978年人均纯收入也仅165元,1985年时达到548元,1990年提高到1099元,到2008年已达9258元,自1985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4年居各省(区)第一位。
60年来,浙江省的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98公斤,到2008年达407公斤,是1949年的4.2倍。
茶坪:山村办起“农家乐”
衢州市衢江区茶坪村坐落在大山脚下。沿一条宽敞的柏油路入村,一棵千年香樟树赫然入目,一片片翠绿加上一幢幢白墙黑瓦的房子,俨然一幅古色古香的美景图。不远处,伴随着山涧的流水声,开办“农家乐”的村民,笑眯眯地迎接城里的客人。
这个美丽小山村,被游客们形象地称为“仙人谷”,以前却是有名的“后进村”。今年52岁的村支书吴耀富,在茶坪村当了20多年村干部,亲身经历村里的变迁。他说,长期以来,茶坪村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当地丰富的山林和旅游资源难以有效开发,村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近年来,我省“农家乐”旅游迅速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途径。茶坪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有双峰寺、神仙洞等景点,距离当地景区药王山不过5分钟车程,自然条件相当好。在政府的帮助下,茶坪村浇筑水泥路、填埋竹料腌塘、粉刷“赤膊墙”、安装路灯……村庄面貌一新,先后开办了8家“农家乐”,最多可同时接待游客400多人。据统计,从2008年营业至今,全村已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旅游总收入60多万元。
开始走上致富路的茶坪村人的思想更开阔了。茶坪村森林覆盖率很高,依托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药王山景区,将会吸引更多游客上门休闲旅游。于是,很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工程都在实施中,包括6.2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农民饮用水工程、老茶园改造、千亩高效竹林示范基地……茶坪村致富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滕头:“绿色”也是生产力
奉化滕头村是浙东沿海一个小村庄。它不仅成为一个富裕村,还荣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全国首批文明村”、“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等60项世界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滕头村的变迁迫于窘迫的环境,同时也紧紧依靠生态环境。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滕头村历时十五年,投入43万工进行改土造田,把原来1200多块洪涝连年的“靠天田”,改造成200多块大小划一、排灌方便的高产田,粮食连年获得丰收。
温饱解决了,滕头人着手改善环境。田边栽上果树和苗木,村庄四围建造围堰,葡萄架在河畔,村前屋后植树种草栽花;精心治理河道,清淤疏浚,砌岸垒石,几年下来水质清洌,鱼虾成群……
滕头村工业起步早、发展快、经济园区渐具规模,吸引了许多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其中一些造纸、电镀等项目也希望到滕头投资办厂。渐渐出名的绿色滕头村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两难选择。
经过村民和村干部多次大讨论,大伙儿最后定下规矩:珍惜自己的绿色家园,绝不为一时利益破坏生态。90年代初,滕头村成立村环境保护委员会否决了46项有污染的项目。滕头人保护了美丽家园。
如今,滕头农业已拥有高科技蔬菜瓜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和农业观光示范区,形成精品、高效、生态的现代化农业格局。滕头村的农民不再戴着草帽,而是穿着白大褂、把庄稼种在试管里,这些高科技的试管种苗远销法国、荷兰等国家。
村庄极好的生态环境,先进的现代农业园,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滕头的田野真的“出金产银”了。1998年,滕头开始搞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了全国最早收门票的村庄之一。作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滕头每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门票收入就达到数千万元,旅游综合收入更是近亿元,成为中国乡村游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浙江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49年的81.4:5.4:11.3:1.9,调整为2008年的45.7:6.0:23.5:22.9(农林牧渔服务业占1.9%)。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2008年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比重达到71.1%。
花园:农家生活像城市
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解放前是一个有名的穷山村,如今变成富裕的人间花园。它在2008中国名村综合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第5位,同时被评为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佳村,位居第4位。
花园村在抓经济发展时,坚持村庄建设与生态环境一起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社区。村里科学规划建设了10个生活小区,同时将村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绿色、卫生洁化、饮水净化,还成立园艺公司和卫生保洁队,常年从事环境绿化和卫生保洁工作。
现在,你走进花园村,随处可以看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池清水绿,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花园村村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真正的大花园里。
村民生活在花园农村,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花园村不仅有三星级涉外宾馆、四星级大酒店、16层高的花园大厦、农民公园和污水处理中心,还有影剧院、图书馆、科技馆、游泳馆和十个文化娱乐休闲广场。村里有秧歌队、腰鼓队、篮球队、文艺宣传队等,经常开展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进乡风文明。
依托村集体强大的经济实力,花园村民还享有各项福利待遇。比如,每户电视收视费、电话月租费都由村集体承担,全村男65周岁、女60周岁的老年人享受每月生活补贴,等等。村民子女考上高中、大学分别给予3000元至20000元的奖励,每年发放奖学金26万元以上。村里的残疾人、困难户、大病患者,都可向村集体申请补助……
村社区建设让花园人感受到了实惠,二十多年来,花园村矛盾纠纷不上交、干部选举不拉票,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