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倾听,50万农民的笑声


东北网双鸭山8月21日讯 日出东方,每天都是新的。静心盘点6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成就时,农业无疑是亮丽的一页。

  60年来,双鸭山市农民圆了千年的梦想:温饱有余,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其实,幸福生活早已超越了梦想:彩电冰箱、手机宽带、私家轿车、海选村官……

  60年,广大农民朋友用汗水和智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走出一条小康之路。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双鸭山市和全国一样,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巨大跨越,农村各项事业喜结硕果,农民增收大幅增加。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壮大

  据来自市统计局的报告,197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14亿元,2008年已达58.8亿元,增加了57.66亿元,增长51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增长时间最长,年均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2002~2007年,双鸭山市粮食产量连续六年攀高,2008年粮食产量实现174.2万吨,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到2008年末,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467.5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5%,农产品标志认证数量达到192个,全市获得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标志使用权企业已发展到37家。粮食产量的每一次跨越都在农民心里留下深深的记忆。沧海桑田,惠农政策引领我市粮食生产一路高歌。

  2004年后,国家相继实施“一免两补”、“两免三补”及“综合补贴”等惠民及鼓励粮食生产政策。2008年全市粮食直补资金、综合直补资金和良种补贴资金累计达到9.1亿元。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农民收入逐年攀高。

  农村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双鸭山市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强。

  全市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围绕“粮豆饲”、“糖烟杂”、“肉禽鱼”、“菜瓜果”、“林山特”五大主导产业,找市场,上龙头,建基地,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大豆、白瓜、甜菜、畜产品、中药材、山野菜等10个完整的产业链。全市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已发展到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各类小型粮食加工企业达到800多家,全市各类大豆加工企业达到70余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13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全市依托基层供销社共发展白瓜、大豆、红小豆等专业合作社17个,发展各类专业协会100多个。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78年与2008年相比,双鸭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4.8元增加到4858元,增加4743.2元,增长41.3倍,蔬菜等农产品除满足自己消费外,还大量销往国内国际市场。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市还把搞好农村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采取招工联席会、座谈会、洽谈会、劳务大集、积极组织开展劳务对接会等形式,逐步拓宽就业领域,扩大输出规模,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呈现了双增态势,构建了南北挂钩、纵横交叉的就业网络。2008年,全市共开展农民工培训1026期,培训农民工7.2万人,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9亿元。到2008年底,全市省级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2元,有3000多户用上了沼气等清洁能源。全市所有的省级试点村都有了自己的图书室,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所有试点村都达到了平安乡村建设标准。2008年,全市182个村级活动室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建设通村公路697.6公里,改造泥草房1.57万户。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善。

  60年的跋涉、60年的耕耘、60年的执著、60年的收获。如今,广袤原野荡漾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块传出欢快的笑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用费,看病不太贵”已成现实。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人均纯收入 试点村 大豆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