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山川披上了绿色盛装,北部山川透出了少见的绿意……几场罕见的透雨后,“旱名在外”的环县绿意浓浓,干部群众喜上眉梢。
“要不是在干旱中积极应对,全力实施全膜玉米增粮和草畜产业增收工程,即便再下几场雨,你们仍然看不到北部绿起来的‘风景’。”8月10日,记者专访环县委书记赵连印,他的心情分外舒畅:“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下,经过我们几年的探索,走出一条干旱贫困山区富民强县的新路子已经有了心得——必须牢牢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一切工作取胜的法宝。”
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环县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确定了“解放思想,发挥优势,奋力赶超,科学发展,努力走出干旱贫困山区富民强县新路子”的活动主题,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措施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具有环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赵连印说,修订后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围绕建设“草畜大县、杂粮特县、工业强县、文化名县”的战略方向,牢固树立长期抗大旱的思想,紧扣项目建设“一个总纲”,发挥红、黑、绿、黄“四大优势”,培育粮食生产、草畜产业、扶贫开发、农民培训“四大基地”,创办砂井子煤电气工业集中区、西滩工业集中区、甜水工业集中区、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四大园区”,推进水、电、路、城镇“四大建设”,坚持每年办好10件左右的实事,奋力实现草畜劳务富民、煤油开发强县的目标。赵连印解释说,按照这一思路,县上提出的发展定位是:以煤炭、石油等优势资源开发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打造全市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以培育发展草畜主导产业、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出干旱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打造全省草畜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城镇、生态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打造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的区域中心城市。
思路一新天地宽,落实思路的关键在于工作的措施。赵连印说,面对前9个月的干旱,县上提出了“立足抗旱抓‘三农’、坚持发展抓项目、发挥优势抓工业、改善条件抓基础、统筹协调抓民生”五项具体工作措施,目前均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特别是最近全县普降中到大雨,全膜玉米长势较好,平均亩产有望达到350公斤以上,仅此一项全县可生产粮食2亿公斤,增收1.4亿元,人均收入1000元,全县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今年,面对冬春夏三季连旱,环县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积极推广应用旱作农业新技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坚持地膜“进山上塬、户户覆膜、点面结合、全面开花”,抽调干部帮扶,抢时抢墒下种,全面完成了60万亩地膜种植任务。深入推进草畜“双二百万”工程,筹资532万元,为群众免费提供草籽280吨,新种紫花苜蓿27.4万亩,引进良种绒山羊10多万只。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区域特色产业布局,县北13个乡镇重点发展以马铃薯、葵花、荞麦为主的特色小杂粮,年播种面积100万亩;县南8乡镇重点发展黄豆和优质小麦,年播种面积70万亩左右。积极实施83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农民1.8万人,组织输出4.6万人,劳务创收2.6亿元。依托项目,整合资金,启动了环城镇等12个村示范点建设,实施了支柱产业培育、基础设施配套、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工程,完成投资8600万元。
“提高农村种养殖业水平,保农增收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以项目为总纲的工业突破战略则是实现县域经济‘奋力赶超、科学发展’的总抓手。”赵连印说。为此,县上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攻点,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旅游业等方面上争外引,全力实施。今年前7个月,全县完成项目前期154个,总投资168亿元;列入当年投资计划的23个,总投资7亿元;下达投资计划的13个,落实资金1.8亿元;签约50万元以上协议项目19个,协议引资9.9亿元;开工实施50万元以上项目207个,完成投资16.39亿元,增长82.1%,项目建设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环江新区开工新建续建项目20个,旧城建设重点实施了老城路改造提升工程,西山地域文化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基本建成五大景区,山城堡战役纪念馆、东老爷山森林公园续建工程完成投资320万元。以煤炭和石油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强县”战略顺利推进,刘园子煤矿井筒总掘进875米,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砂井子煤电产业建设项目完成总体规划和中部矿区地质勘探,西部矿区开工实施钻孔9个,完成投资430万元;砂井子、甜水、环江、曲子四个工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入驻企业17户,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8-20/99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