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移民村庄的最后时光


荆楚网消息  坐落于丹江口水库之滨的关门岩村,山峦如黛,碧波万顷。湖汊沿岸的山坡上,满眼是翠绿的柑橘、金黄的玉米。水光山色间,充满浓郁的田园气息。

  再过一天,这里的25户人家,将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批移民,举家迁往260公里之外的新家——枣阳市南城办事处所辖的3个村。

  告别故乡的最后时光,记者驱车来访,所见所闻,是空气中弥漫着的浓浓乡情,是移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是乡村移民干部们最后繁忙的身影……

  婚礼:将美丽留在故乡

  上午11时,吹吹打打的鼓乐声、时而炸响的鞭炮声,从浓荫遮蔽下的场院里传出。我们停车打听,原是路边的人家在举办婚礼。

  上前一问,这里的主人叫陈光成,今年44岁。他说,眼看要搬到外地去了,特地要儿子带着女朋友从外地赶回,在老家办了喜事,再一起搬往枣阳那边的新家。

  22岁的新郎陈明杰,帅气俊朗,满脸幸福。老家远在安徽安庆的新娘子陈燕,身着白色婚纱,妩媚动人。二人是在温州打工相识的。陈明杰说,全家动迁前在老家举办婚礼,是他俩早就约好了的。一来借这个机会与老家的亲友们道别,二来是想将故乡的一草一木,摄进镜头,作为婚礼永远的纪念。

  当天,四邻八乡的百余名亲友,共聚一堂,为这对新人祝福,也借这顿喜酒为即将远行的陈家送别。

  憧憬:全家吃上团年饭

  今年69岁的江国荣,是关门岩村9组人。一处山洼里,高不到3米、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红砖平房,便是他的家。

  正在房边地里采挖花生的江大爷说,我这辈子是越搬越好,有了大房子,再过春节全家就可以团聚了。

  作为兴建丹江口水库的第一代移民,1969年10月,江国荣从均县镇双树村迁至关门岩村。他回忆,当时移民搬迁时,政府补偿他1000斤草、7根檩木,一家3口盖起一间草房,一住就是十几年。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全家才盖起3间土木瓦房。可谁曾想,到2001年,一场山洪将瓦房冲垮。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只能就地盖起了这间小平房。

  这些年,他的两个儿子一直在广东打工,早已娶妻生子。可因为老家房子太小,儿媳孙子至今还没回老家上门。这么多年,连春节都不能在一起过。

  江国荣介绍,那边的新家,由于有国家的补贴,他为两个儿子各置建了一套91平方米的新房,通水通电,有厨有卫,将来还要通沼气。“我已给两个儿子打了电话,今年春节全家人就在新家里团聚,吃上一顿团年饭了。”说这话时,江国荣老人的嗓门提高了八度。

  责任:兑现最后一笔移民款

  下午4时,通往均县集镇的柏油路边,脸膛瘦黑的周兴学赶着一头摇摇摆摆的老母猪。就要搬家了,他准备卖掉这头养了5年的母猪,别人开价2000元,可是女主人刘甲芝的思想工作还没做通,卖不卖一时拿不准。

  比他还焦急的,是站在他身边的村委会副书记陈光群:“马上要搬了,这个刘甲芝反反复复,就是不在移民款兑现合同上签字,找了两天也找不到人。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她。”

  作为村干部,48岁的陈光群,20日将率领两个弟弟全家带头搬迁。可这几天,171米水位线上的实物补偿还没有落实。“昨天晚上忙到两三点,今天晚上看来还要加班了。”他说,一定要抢在搬家前让每户在合同上签字,明天将实物补偿款的存折,交到他们手中。

  由于忙于移民搬迁,陈光群顾不上收拾家中物件。“没办法,大家的事要紧,家里只能请人帮忙收拾了。”他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山洼 玉米 柑橘 母猪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