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晒晒村民账本的山乡巨变


        延庆县永宁镇王家堡村20户村民,从1986年开始记家庭流水账,一记23年。

  从3毛钱买包火柴,到3000块钱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从砍一天柴卖一块钱,到坐在家里一个月领200元钱;从50岁记到73岁……一分一分钱,一笔一笔账,23年来的生活变迁历历在目。

  日依西山,村委会大院里,老人们谈兴不减。

  【收入账】

  从卖葡萄到领取工资、养老金1986年11月26日,一本发黄卷边的练习本上,出现了当年全村的一笔巨额收入:“卖葡萄440元。”

  “那年可是发了笔小财啊!要搁过去不到年底卖粮哪能见着钱。”回忆23年前的情景,账本主人尹明老人激动起来。

  当时,山区小村王家堡的年人均收入只有306元。

  “那年我闺女上小学二年级,我说你要是期末考双百,爸爸奖励你3块钱。期末考完了,孩子把成绩拿回家一看,真是数学、语文都得了一百分。可那时候我手里真没有3块钱。”老人的话音忽然轻了下去。“你知道3块钱是多少钱?我上山砍柴,合抱粗的一捆才能卖一块钱。我连砍带卖6天才能卖3块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京郊的农业结构呈现出果、菜、肉、蛋、奶、渔同时发展的繁荣局面,农村集体经济统一经营转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迸发出巨大的开放搞活的热情。

  1986年,实行分田到户的王家堡村,把村集体种下的50亩地葡萄分给了村民,尹明家按人口分到40株葡萄。

  “我不会骑自行车,就赶着毛驴出去卖。一早四点就起来摘葡萄,永宁的这些个村,我都卖遍了。”整个9月份,尹明最大的乐趣就是卖了一天葡萄之后,回家跟媳妇一起在灯下数钱。

  不仅仅是卖葡萄的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王家堡村民的账本上,热热闹闹地出现了“卖肥猪、卖鸡蛋、卖蘑菇、卖山楂……”。与之相应,这个村的人均劳动所得从1986年的306元增加到2003年的3250元,增长了9.7倍。

  2004年底,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到了王家堡村34位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村民头上。

  “你看,12月30日,看山工资500元。”尹明老人的手指在账本上重重地划了又划。“咱也像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工资了,这搁过去想也想不出来啊!”

  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出台生态林补偿机制,每年出资1.92亿元为农民“买”岗位,使山区农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就业”。这一年,全市4.3万多山区农民,有了崭新的身份——生态林管护员。每个参加生态林管护的家庭,年均增加收入4700多元。政府雇农民看林子,也把城市的管理模式延伸到山区。

  打那年起,王家堡村民的账本上,“工资”二字频频出现:管水员工资400元,保洁员工资100元……如今,当年的记账人都已步入老年,劳动能力下降了,可收入并不少。

  2008年11月15日,尹明家的账本上又多了一个新的进项:养老金200元。

  拿到第一笔养老补贴,王家堡村60岁以上的老人们都笑着说:“顶一个孝顺的好儿女!”

  2009年1月5日,村民夏凤英家的账本记录:“报销药费790.91元。”夏大妈说:“我老伴突发脑血栓,输液半个月,花了3300多,社保所给报销了790。现在有病敢去医院瞧啦。”

  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让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到今年上半年,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民参保率达到84%,近42万农村老年人享受福利养老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5.5%,人均筹资标准增长到420元,门诊、住院补偿率分别提高到32%、50%。

  【支出账】

  从柴米油盐占一半到电视电脑进农家“买面粉300斤,111元。”

  1986年,这是尹明家最大的一笔支出。那年春节,全家买年货一共才花了17.65元。

  “就买点粉条、肉、烟、青菜,大头儿得留着来年种地买种子、化肥、农药啊。”尹明老人说,“两个孩子都念书,多少年不买件新衣服,都拣别人穿剩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葡萄 化肥 种子 农业结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