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开远提出一句口号:建美丽开远市 做幸福开远人。
编前语:村建设指导员+农业+农村+农民,这样一支“一员加三农”的“新团队”将给云南省村建设发展带来怎样的新面貌,怎样的新气象?
2009年,是我省把选派村建设指导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的第三年。
经过三年来的实践,指导员不但已成为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更与“三农”拼出一支“好团队”,成为促进村建设频现亮点的中坚力量。红河州开远市近三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给村建设带来的新面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城乡一体 整体推进 三年巨变
城乡一体 整体推进 三年巨变
1909年滇越铁路叩开了开远的大门,100年来,开远逐渐成长为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柱的较为完备的新型工业体系。然而,在工业飞速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同时,开远的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转变。2005年,开远对农投资仅为5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 2951元,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7196元的六分之一;2006年,开远农民人均纯收入3157元,居全州第二位,但与城镇在岗职工人均20589元还有很大差距。农村期待巨变,农民渴望发展。
变化由此拉开大幕:2007年实现所有村委会道路全部硬化,2008年,所有通自然村村内路面实现硬化,成为红河州乡村公路建设的排头兵。2008年,全市城乡一体化投入资金34285万元,比2007年增长71.3%,开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了4007元。仅过了三年,开远就大面积改写了这些数据,农村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出三大步。而数据的背后,是开远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这一变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开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结果。
2007年,开远在全省率先基本解决自然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提前8年实现建设目标。
开远市坚持城乡统筹,整体推进,抓住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群众最迫切解决的切身利益,用工业经济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用城市建设的理念谋划农村建设,用现代文明的理念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坚持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农民资金,有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坚持重点项目推进,每年集中财力物力、集中优势兵力,“一次性”完成乡村道路、农村人饮安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村公厕改造、自然村路灯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鼓舞广大农民投入村建设的信心和热情。
总体来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表现在“五个一样”上:一是农村道路像城市一样平坦了。2006年全市442个自然村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2007年实现了所有通村委会道路硬化,2008年实现了所有通自然道路和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三年累计投入村道路建设资金2.6亿元,硬化道路715公里,全市通车里程1449公里。二是农村饮水像城市一样安全了。2007年解决全市剩余的139个自然村4676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农村夜晚像城市一样明亮了。针对城市亮堂堂,农村黑洞洞问题,在全市所有自然村安装了7250盏路灯,电费由公共财政统一支付,农村夜晚如同城市一样明亮。四是农民生活像市民一样医疗有保障了。2008年全市52个村委会全部建有村卫生所,合参合率100%,实现城乡居民同比例报销医疗费,农民大病报销比例80%,最高报销额度15万元。五是农村文化教育像城里一样丰富了。近800支文艺队活跃在乡村,每年每支文艺队市财政定额补助5000元;已建有农村活动室87个,今年将新建100个;每个自然村配有一套以上的乒乓球设施,正在实施村村建篮球场计划。2008年,从幼儿教育到博士教育一条龙的完整激励支持体系基本形成,实施困难学生救助工程,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中小学、寄宿制和就读职高的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一次性排除全市2.9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危房,包含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所有乡镇建有幼儿园,并向村委会、自然村延伸。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08-05/9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