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富裕临沧:广阔农村欣欣向荣


        下山脱贫、素质培训、村庄整治、综合开发……是近年来我市在着力构建富裕临沧、和谐临沧中实施的一项又一项重点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人们惊喜的发现:全市广大农民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广大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下山脱贫:摘了农民穷帽子
        我市地处边疆,国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以上,山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例较重,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用水用电难等等成为困扰山区农民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由于地处山区,想要通过发展产业改变贫困面貌成为山区农民一大难题。如何让山区农民摆脱困境,摘掉贫困的穷帽子?办法就是让农民下山。
        让农民下山,易地开发扶贫。1999年,我市积极响应云南省政府关于实施易地开发扶贫的政策,开始对就地难以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扶贫转移安置,让农民走下山开始全新生活。
        凤庆县洛党镇地里摆自然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产业发展水平低,生产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属典型的偏远山区贫困村。2005年,发生山体滑坡,造成民居房屋拉裂、倒塌,使贫困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农民生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2006年,凤庆县委、县政府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在市扶贫办的帮助支持下,由凤庆县扶贫办组织实施洛党镇廖家窝易地扶贫开发工作,共实施搬迁39户212人,项目总投资194.9万元,2007年7月30日项目竣工,农民搬进了新居。而后,人们惊喜地发现,通过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建设的实施,地里摆自然村的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民说:“易地开发扶贫让我们享了福!”
        地里摆自然村只是我市易地开发扶贫中的一个缩影。我市自1999年实施易地开发扶贫项目建设以来,实施了以安居房、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设施、通电工程、农村道路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产业开发、科技培训等为主的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同时改善了迁移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和“我要脱贫,我要富裕”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农民逐步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让农民下山,水、电、路通到各村各户,帮助农民发展产业,让农民往小康路上走,但如何让农民在小康路上走得更快?答案是对农民进行素质培训。 
        素质培训:鼓了农民钱袋子
        早在80年代末我市就注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1988年经行署批准,农函大临沧分校正式成立。一批批农民走进农函大接受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在办学过程中,农函大临沧分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专业,组织培训,自1988年办学至今,已累计招收学员72473人,所办专业涉及到蔬菜种植、茶叶栽培、甘蔗栽培等43个,让农民真正从传统的种养殖技术中解放出来,依靠科学技术走上致富路。2007年,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农函大临沧分校又开设了核桃、沼气、龙胆草等专业,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及时学到专业技术知识,为他们发展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沧源自治县勐董镇坝卡村的沈发光就是农函大临沧分校的受益人。以养猪、鸡为主的沈发光为了能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生产实用技术,2002年他报名参加了农函大养猪、养鸡两个专业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把书本知识、老师传授的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饲养方法,当年,沈发光养的猪出栏22头,收入超万元,出售大小鸡400余只,收入4500多元,大大改善了他家的生活,也增强了他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如今的沈发光依靠在农函大学到的知识,办了一个以出售仔猪、雏鸡、生态鸡的综合养殖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建设 建设工程 甘蔗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