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汶川地震一周年]震区统筹城乡发展更上层楼



  因地制宜着力彰显城乡风貌特色
  在灾后农房重建中,各级政府突出农村“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规划原则。按照“安全、经济、适用、省地”的指导思想,遵循农村住房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建筑风貌、空间布局的多样性、基础设施的共享性、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性的要求,充分激活农村资源,促进城乡资源有序流动,推动农村住房在重建中实现上档升级。
  在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社区,记者看到了一排排具有浓郁川西风情的新楼房,还有村委会、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警务室、便民商店等设施。记者来到14幢2单元4号尹大培的家中,老尹介绍说:他的家原来在山上,地震中房子全部垮了,即使国家给补贴,自己重建也十分困难,综合考虑之后他主动参加统规统建,现在没花一分钱他们一家3口就住上了这套造价将近20万元的105平方米的三居室,自来水、电、天然气、宽带、电话一应俱全。“没有离乡离土就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是以前不能想象的。”尹大培高兴地说。
  该社区村主任曾均祥坦言;对于重建政府没有强迫群众,而是自主选择。六种重建方式,每一种重建方式需要付出什么?最终能得到什么?市、乡、村干部们都要反复、耐心地对受灾村民讲解,同时,还根据各家各户的情况帮村民分析,到底哪种方式最适合他们。刚一开始宣传统规统建时压力很大,村民们自己也算账,比如自己修新房要花多少钱;参加统规统建集中居住后,生活成本有所提高、生产半径扩大、自己生活来源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在重建工作中,市、乡政府将加快灾后重建安置和解决农民今后的生计问题相结合,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让生产方式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的思路,现在村里有 6000亩土地流转给成都和都江堰的几家公司发展笋用竹,这样农民既可以得到租金还可以打工。群众看到今后的生活有了保障,就没有意见了。目前,原有村里的宅基地复垦工作正在实施。
  产权改革推动灾后农房重建
  “钱从哪里来?”是推动灾后永久性农房重建工作的最大难题。都江堰市农村发展局局长罗凌介绍说,都江堰市共有12万户农户受灾,7.7万户农户房屋严重受损或倒塌,需要重建资金100多亿元。“这对于极重灾区都江堰市的财政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而绝大部分受灾农民也无力承担这么多的农房重建费用。面对艰巨的重建任务和巨大的资金压力,都江堰市结合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在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支持农户将符合规划的自己剩余宅基地交给集体经济组织,经由集体经济组织与联建户签订协议,收益由集体经济组织研究分配,并专门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永久性农房重建中来。”他说。
  记者在大观镇茶坪村四组村民王全的新家看到,一幢别墅式的两层小楼宽敞明亮,上下共5间卧室,每个卧室都有卫生间,厨房也已经预留好了天然气接入口。客厅里沙发、茶几、液晶电视等家具一应俱全。王全,是灾后重建新思路的第一个践行者和受益者。地震之后,王全在获知相关政策后,就与张先生达成永久性农房联建协议:王全拿出经过登记的223平方米宅基地;张先生出资50万元,按规划设计要求,全权负责施工修建2栋建筑面积共计408平方米的永久性农房,其中王全拥有238平方米的产权,张先生拥有170平方米产权。
  据了解,目前都江堰市已经有9000多户农民加入到灾后住房联建中来。同时,为了防止社会资金侵害受灾群众利益,都江堰市要求社会资金为农民联建住房的面积,至少要达到人均35平方米,或者联建投资规模每亩宅基地不得低于15万元。
  联建方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解决农房重建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并非被所有受灾农户接受。对于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宅基地的受灾农户,都江堰市则创造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的方式以缓解他们在农房重建中的资金压力。
  “目前,引进社会资金12亿元投资新建的统规统建项目共40多个、涉及农户2万余户,同时还撬动了3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都江堰市灾后永久性农房重建进展步伐加快,今年9月底以前全市所有农房重建工作将如期完成。”罗凌充满信心地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基础设施建设 相结合 生产设施 农村环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