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张家港凤凰镇:科学发展酿出“甜蜜产业”


春暖花开,江苏省张家港凤凰镇近万亩桃园内,姹紫嫣红,桃农们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给桃树授粉。近年来,张家港市凤凰镇党委政府把水蜜桃培育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通过科技引路改良品种、互助合作市场化销售、文化搭台延伸产业链,提高品质,实施品牌战略。水蜜桃已成为凤凰农民发家致富的“甜蜜产业”。

  有专家认为,基层党委政府运用“有形之手”,扶持做强地方特色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如今,“甜蜜产业”让凤凰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80元。

  科技引路,改良品种促增收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凤凰镇支山村率先把水蜜桃作为特色农业加以规划,并号召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将桃树引出庭院,栽上山坡和农田。村里还出台了减免承包费用、给予资金技术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80%的村民将责任田改种成了桃树。在此基础上,凤凰镇因势利导,按照产业化要求,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水蜜桃种植, 种植面积从最初的400亩增至今年的近万亩,带动农户 1200 多户。

  “扩大种植面积既是政府的科学规划,也是农民尝到甜头后的自发愿望。”张家港市凤凰镇党委书记张伟说,“通过科技引路改良品种,提升水蜜桃品质和价值,农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凤凰镇聘请江苏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做农民科学种植“智囊团”,还成立了凤凰水蜜桃种植技术指导小组,及时下发各种水蜜桃种植技术信息,邀请省、市水蜜桃种植专家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仅2008年,就为农户举办讲座、培训10余次,参加农民3000多人次。

  在100多亩的凤凰水蜜桃设施栽培园内,记者看到,成片的桃树大棚内暖意融融,桃花开得正艳。“桃树种进了大棚里”,这是水蜜桃设施栽培的一种新尝试。生产基地种植大户颜大华告诉记者:“这是成熟的大棚栽培技术,桃树1月底开花,5月初就能抢先上市了。”在此基础上,政府扶植佳园农业等种植示范户,从以色列引进水蜜桃品种,实施亩均栽桃由40棵增至300多棵的新技术,亩均效益增加五倍多。

  科技改良后,凤凰水蜜桃新品种由4个发展成20多个。继2007年,凤凰水蜜桃被评为“苏州第一桃”后,去年河阳山牌凤凰水蜜桃等三个品牌被评为江苏省优质果品金奖。

  互助合作,市场化销售渠道畅

  “早晨一盒卖30元,中午15元,到晚上就剩5元了。”村民何菊娣向记者描述前几年自己摆摊销售水蜜桃的情景,“有了凤凰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纪人早早就为水蜜桃找好了‘婆家’,我不出门就能放心挣钱了。”何菊娣卖给合作社的水蜜桃价格是每公斤10元,去年,她家的2亩桃园收入近2万元。

  凤凰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张建新告诉记者:“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政府更多的是做宣传造势和引导、搭台的工作,继而通过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让农民们切实得到实惠。”

  为帮助桃农打开销路,凤凰镇政府专门成立了“水蜜桃市场推广小组”,并牵线组建“水蜜桃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优良品种引进、种植技术指导、市场化销售等 “一条龙”服务。如今,水蜜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吸纳了150多户种植户和26位经纪人。据合作社法人代表徐云飞介绍,每当桃子上市时,品相好、甜度符合要求的水蜜桃,经纪人全部负责采购,再以“河阳山凤凰水蜜桃”的统一包装、品牌对外销售。去年,凤凰水蜜桃首次近入上海、苏州的果品市场、超市,并在周边城市设立了40多个经销点,合作社每天销售水蜜桃近25吨,售价最高达每公斤50元。

  2008年,凤凰水蜜桃种植亩均效益8000多元,全镇农民因此人均增收1000多元。两年后,水蜜桃产业总量预计超亿元,全镇农民人均将再增收1000元。

  文化搭台,延伸“甜蜜产业”链

  2006年,凤凰镇党委班子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文化立镇、经济强镇、旅游兴镇”的发展定位。

  凤凰水蜜桃的生长环境十分生态,林果间作、白鹭成群、鸟语花香。凤凰镇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张家港凤凰桃花节”,不但拓宽了桃农的致富路,还拉长了水蜜桃产业链。每年桃花盛开时,桃花园、农家乐内游人如织,成为周边市民的休闲旅游之地;水蜜桃上市时,专业套袋、外包装盒生产等,均由当地农民承接,仅去年就生产80万只精品包装盒;全镇形成了10大特色农业规模化基地,茶叶、肉鸭、大米等14个绿色产品,一年产出达2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蜜桃 改良品种 农民增收 田间地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