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大学生村官:先当农民 后做村官


 

  黄俊(右一)与养猪户探讨养猪经。 吴国华 摄

  编者按:

  连日来,扬州日报推出十年扎根农村的优秀大学生村官黄俊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应读者要求,本报今起再刊登一组黄俊工作、生活中的小故事,共分成长故事、磨砺故事、情感故事等,点滴之中、细微之处,充分展现黄俊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村官的风采,敬请关注。

  故事1: 当“见习生”说“农民话”

  1998年10月,这个丰收的季节,黄俊走上了樊庄村团支书的岗位。虽是农村人,但几年的大学生涯后,农村对黄俊来说,已经有些陌生;农村的工作,也远远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1999年10月,黄俊负责农业农村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樊庄村开始发展高效农业,种植花木。

  发展花木种植,就必须流转土地。刚开始,黄俊以为,把土地调整出来种植花木,既对村里有利,又对农民有益,农民肯定会欢迎。谁知道,当他实际开始工作后,才发现远不是这么一回事。黄俊以为三五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和农民们沟通了一个礼拜也没结果。

  有一户黄姓村民原来的田块在路边,因为担心调整后划分的口粮田位置不好,坚决不同意流转土地。这户村民和黄俊家还沾着亲,按辈分是黄俊的叔叔。

  黄俊赶过去:“叔,把土地流转出来,对你对大家都有好处。”黄俊是学金融的,当场给亲戚算起账来:种田需要缴农业税、水电费、耕作费,还有化肥农药钱,而当时水稻亩产1000斤、小麦亩产600斤,一年忙到头,纯收入不超过400元。把土地流转出来种植花木,仅租金每亩就能拿到500元,而平时还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每年还可以赚几千元。

  黄俊再三解释,可老黄就是不同意,他掏出土地承包证,“啪”地摔在黄俊面前,“我不管你说得多动听,我有红本本,我不同意,你们就没权力动我的地。”

  老支书看出了黄俊的迷茫,就对他说:“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做农村工作,要学会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说农民话,想农民事,他们在心底接受你,做工作才能水到渠成。”

  一番启发,黄俊很快调整了思路。在他的努力下,全村流转土地500多亩,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黄俊说,自己是幸运的,一开始就当老支书的“见习生”,耳濡目染后,掌握了在农村开展工作的诀窍,说农民话、想农民事,自然会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故事2: 建一座百姓“幸福桥”

  2004年春节过后,已经在江都仙女镇樊庄村担任了6年村官的黄俊到经济薄弱的民和村担任村支部书记。

  上任没几天,就有村民将黄俊堵在办公室。那天清晨,黄俊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中年妇女,她自我介绍姓闵。“昨天晚上我下夜班,在过村里桥时跌到桥底下去了,人伤了,自行车摔坏了,衣服也撕破了。”

  黄俊跟着闵大婶来到桥边。这座窄桥在村里的主干道上,连接村东西两片,是民和村“有名”的危桥,桥面坑坑洼洼,桥栏杆早就不见踪影,没有路灯,到了晚上过桥的人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摔下桥去。

  “这座破桥什么时候能修好?”围观的村民问。

  “这座桥肯定要修好。”黄俊当众表态。

  修桥要花20多万元,村民主任韩国江说,钱从哪里来?

  黄俊跑镇政府、水利局、财政局……一家家地求,一家家地磨,硬是争取到了项目计划和近20万元的修桥资金。

  这年10月,新桥动工了,两个月后,一座30多米长的新桥建在了民和村的河上,村民把这座桥命名为“幸福桥”。

  “幸福桥”落成那天,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看热闹,村民们自发买来的鞭炮拉得比桥还长。当初掉下桥的那位闵大婶也来了,还把自己的婆婆搀了过来,“桥真修好啦,黄书记没骗咱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办公室 水稻 化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