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30年前小岗村分田到户 今日重走集体合作之路


小岗村今貌

 

一对新人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雕塑前拍摄婚纱照,对于未来,他们充满希望。     30年前,这里的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摁下手印,分田到户,掀开中国农村改革新一页;30年后,审时度势再扮“试验田”角色——小岗村重走集体合作之路。 □新安晚报记者方伟阳章玉政文图
核心提示     从安徽省凤阳县城往东,过临淮关,东南行至小溪河镇,小岗村很快出现在眼前。
    30年前,18位勇敢的贫苦农民正是在这里摁下鲜红的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千百万个乡村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后的今天,尽管头顶着“中国十大名村”光环,和全国其他名村相比,小岗村不论是产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不小差距。小岗人再次来到一个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
    历史翻转,合地、走集体之路,重新成为他们的选择。 名村依旧是一个普通村庄     2008年3月13日中午,50多岁的小岗村村民杨明吉走在村中心地带的“友谊大道”上。碰到熟人,杨明吉会递上一根香烟,闲谈几句,话题不外乎是,“你家的房子盖起来没有”。
    此时,全长700米的友谊大道上四处堆积着成垛的红砖、成堆的沙子和建筑石子。友谊大道南北两边,好多家庭正在将老屋拆除,修建新房,有的二层小楼已经初具雏形。
    洋溢在春风当中的小岗村俨然成了一处大工地。“100来户人家差不多有五六十户在翻修或新建楼房。”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关友江告诉记者。
    今年60岁的关友江年轻时讨过饭,是当年摁下红手印的“十八户”之一。如今的他,同时也是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的副董事长。
    “家家户户都打算盖房子。”杨明吉告诉记者,国家正在建设村,村里盖一栋小楼补贴两万块钱,不过钱还没拿到手。
    杨明吉的家在友谊大道的南侧,那是一层楼的平房,“上面再垛一层,就成了两层小楼”。
    这项工程大约花费三四万元钱,杨明吉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不过一下子拿出三四万元绝非易事,“去年儿子才结婚,年底又添了一个孙子,都是喜事啊,花了好几万块钱”。
    条件好了,不住草房了。杨明吉颇为感叹:“房子盖好了,腰包就瘪了,农村人来钱难啊!”
    记者眼前的小岗村仿佛成了一个集镇。不仅有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通自来水,有垃圾填埋场,装上路灯的水泥路上还三三两两停着小轿车。不过,村东头满目的葡萄架、村西头黑压压的蘑菇大棚,告诉记者这里依旧是江淮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庄。
单干搞生产是搞到头了
    严宏昌是当年搞分田到户的带头人之一。忆起30年前的那个冬天,年近花甲的严宏昌眼里闪烁着智慧和精明:“那时候,想找18个人一起开会,非常难。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只能单线联系。”
    “譬如说,我和你关系好,我就偷偷地动员你。然后由你偷偷地动员和你关系好的人,无论如何不能将我暴露。”严宏昌说。
    就这样,1978年12月,“十八户”的当家人聚集在村民严立华家,摁下了生死手印,分田到户。在摁满手印的“秘密协议”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万一走漏风声,队干部为此蹲班房,全队社员共同负责把他们的小孩抚养到18周岁。
    1979年,作为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突然处在了风口浪尖。“一开始就给我定了性。说我拉社会主义的倒车,挖社会主义的墙脚,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标准的现行反革命。”
    严宏昌不服气。他说:“我一个农民,交售了粮食,对国家有贡献,就是光荣的。难道年年吃回销粮反而光荣?”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大获丰收,严宏昌交售的粮食“差不多完成了二三十年的任务”。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严宏昌的5个子女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开了公司,小儿子出国读博士,严宏昌感到很满足,“现在生活有保证,党和国家政策又好,比30年前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葡萄 粮食 农资价格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