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形态差异及应讨论的问题


  (一)我国村建设的三种形态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三农”新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村建设事实上已由下而上展开大致上包括三种形式。

  第一,学术研究形态的新乡村建设。近几年,我国乡村研究正在重新兴起,包括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对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乡村建设思想史、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史、不同乡建学派代表人物传记、典型村落调查等方面的研究。乡村建设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以华北和江南农村为样本的乡村经济社会变迁史研究,如黄宗智等人主编的《中国乡村研究(1-3辑)》;(2)对1920-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史的研究,如郑大华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3)对乡村建设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及思想史的研究,如《晏阳初传》、《晏阳初传略》、《梁漱溟全集》、《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卢作孚文集》、《陈翰生集》;(4)对新的历史时期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的村建设的实证研究,如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的《中国新乡村建设丛书》等。

  第二,民间实验形态的新乡村建设。教育机构、学术所团体发起的、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先导的、与基层农民及乡土文化结合的乡村建设活动。其中比较有影响如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农村治理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河北省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河南兰考的乡村建设试验,有关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的乡村建设活动。民间实验形态的乡村建设仿效晏阳初、梁漱溟当年的作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开辟新乡村建设试验基地、农民综合培训与专题培训(如合作社骨干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发展老年人协会、创建秧歌队和腰鼓队等文艺组织,以及有关高校和学生社团开展的大学生乡村行动如农村调查研究、法律咨询和农民维权活动等。

  第三,地方政府推动的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三农”新政策和新一轮制度创新的动力,多种形式的村建设在我国各地兴起。比如,全面小康村建设、现代化示范村建设、精神文明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扶贫新村建设。苏南的现代化村建设、浙江的万村整治、千村示范、海南的生态文明村建设、西部地区的扶贫新村建设等。

  (二)政府推动的村建设范例

  地方政府推动的村建设范围广泛、内容系统、工程浩大、初见成效。

  案例1:江苏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惠及千家万户的五件事实。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3年起,投入200亿元,用3年时间全面实施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五件实事。经过2年多的实践,目前全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到2004年底:已筹措资金2.3亿元,基本完成了农村草危房改造任务;建立了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新一轮农村改水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31.2万人,农村人口饮用卫生水覆盖面达到90%以上,计划投资160亿元(省财政对财政补贴县每公里补贴15万元),推进农村公路建设,3年内实现全省所有农村公路等级化、灰黑化,到2004年底已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8万公里;实现了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的承诺。

  案例2:苏南农村现代化建设试验。无独有偶,当年乡村建设派的无锡实验区和徐公桥实验区1,今天的村建设仍然走在前列。无锡是农业部农村现代化建设试验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试验,参加试验的先后达29个乡镇195个村。农村现代化建设试验由开始的“耕作机械化、农艺科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农民知识化”,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试验,发展到今天的“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和“城乡一体化”试验。到2004年底,无锡市共1285个行政村,净资产153.34亿元,可支配收入18.9亿元,村均净资产和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193.31万元和147.08万元。该市北塘区黄巷和山北镇共22个行政村,村级可支配收入1.1亿元,村均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210元。昆山市徐公桥实验区已于2004年撤消行政村建立了徐公桥社区居委会。该村有十家企业,其中规模企业4家、法人企业6家,都迁入村级工业园区。全村456户、1800人,1200个劳动力,其中在村域企业、周边村镇企业就业的各400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66.67%,经商和自主就业的200人,占16.67%,合计全村非农就业比例高达83.34%,是典型的工业型村落。2004年村集体可支配年收入2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600元。从1998年开始,该村就开始建设农民小区。小区住宅按照统一设计规划建设,每户占地200平方米,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每户建房和装修投资约30万元。农民拆迁费由村集体补偿,大体上,补偿收入能够支付盖新房的费用。目前已有278户、占全村61%的农户迁入小区。我们看到,在长三角这些发达村域,已经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农村特色工业园区交相辉映,农民与市民共同富裕、农村与城市全面繁荣的新景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基础设施建设 平地 组织化 农业综合开发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