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岫岩劳务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添活力


        2月25日,岫岩满族自治县杨家堡镇农民刘庆洪家里暖意融融,不时传出阵阵掌声,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听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讲述他们去年在外打工挣钱的见闻和感想。乡亲们相互传递致富信息,学习致富技能,总结致富经验。作为一个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岫岩每年的富余劳动力大约在3万人左右,而劳务输出是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方式。据统计,岫岩每年大约有1.5万至1.8万人有组织或自发地外出务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经过市场洗礼的农民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经营的创业型农民。

        输出一人 脱贫一家

        近年来,岫岩县委、县政府以“输出一人,脱贫一家;输出二人,致富一家;输出三人,小康一家”为工作理念,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就业渠道,逐渐走出了一条“开发异地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实施劳务脱贫工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该县充分利用职业介绍和劳务输出中介等机构,努力为农民搭建劳务信息平台,想方设法为当地剩余劳动力介绍就业岗位,使其实现异地打工赚钱的愿望。此外,这个县还积极与大连远洋公司、大连佳能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劳务输出协议,为该县农民铺筑了一条劳务输出的绿色通道。洋河镇何家堡村村民付小华几年前到大连的一家服装厂打工,由于积极肯干,工作出色,目前已被提升为企业管理人员,保底工资达到1500元。目前,岫岩县输出到大连远洋公司务工的农民有近200人,人均年收入两万多元;在大连佳能公司等企业务工的有100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

        致富路上带头,回乡不忘“传经”。今年春节期间,岫岩镇兰旗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向乡亲们讲述自己在经济发达地区的所见所闻。村民王占元告诉大家,自己两年前到天津的一家家具厂打工,除去吃住行的花费,年收入在万元以上。他又利用这些钱做起了面点生意,如今生意红火着呢。村民马成在沈阳开饭馆已经十余年了,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他说:“我们要闯出一条路,首先要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然后踏踏实实地往前走。”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让村民们从中得到了启发,也让大家长了许多见识。外出务工多年的苏子沟镇古龙村村民黄继福说:“以往过年,不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就是亲朋好友围成一圈打牌搓麻将。今年不同了,邻里亲朋利用春节团圆、拜年的机会相互‘取经’,真是受益匪浅。我要把更多的乡亲带出去,让大家过上富裕的生活。”外出务工人员向当地村民宣传他们创业所走过的历程,与村民畅谈增收致富的好经验、好做法,交流在外创业的感受,用真实生动的事例激发了农民群众外出务工创业的积极性和信心。

        激情演绎“凤还巢”

        现如今,岫岩的劳务输出已经开始向建筑、餐饮、运输、制造、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延伸,务工人员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城市乡镇。经过多年的打拼,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实现了从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产业工人或个体经营者的转变。岫岩的部分外出务工者经过长期拼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学到了真本领。鉴于这种情况,县政府为吸引他们回家乡创业,主动与他们联系,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还为他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投资兴业环境,以唤回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之心,使劳务经济产业链得到拉伸。该县黄花甸镇村民韩淑晶在外打工多年,不但学到了技术、结识了客户,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2002年,韩淑晶在县政府的扶持下,在清沙村承包了200亩土地,建起了桑园,年放养桑蚕200多张,收入20多万元,并安置了100多位农民在家乡就业。如今在岫岩,像韩淑晶这样的“回归创业型老板”每年都有百余人。全县已有2000多名打工者返乡创业,从事种植、养殖业开发面积已达4万亩,创办各类中小企业100多家,安置就业人员4000多人。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已有1.5万多名农民脱贫致富。

        “进城去打工,回乡来创业;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成功者返乡创业,激情演绎“凤还巢”,在推动岫岩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为岫岩的社会主义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外出务工 总结 回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