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村串户、接近农民的实地调研过程,处处体验到置身优美生态环境的舒适和美妙,时时感受到农民增收的喜悦和社会和谐的温馨。可以说,明珠般散落在海南各地的文明生态村,形象地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生动地展现着一种社会主义村的雏形,理性地昭示着一条人与自然和谐、两个文明共荣的新时期农村科学发展之路。
切合农村实际的基本做法
从调查的情况看,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之所以成效显著,不仅因为这项活动方向正确、内容科学,而且由于领导这项活动的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思路和措施切合农村实际,易于被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所接受。
(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谋利益。这一指导思想贯穿创建活动全过程和各方面,也是贫富和觉悟不一的广大农民能够逐步理解并积极参与的根本原因。从各村创建活动一开始,各级党委政府派出的住村包点干部就采取召开村民会议、座谈讨论、参观学习、对比激将等方式方法,向农民群众讲清为什么要建,让群众明白创建文明生态村是自己的利益所在;讲清怎么去建,让群众明白会建会管是自己的义务所在;讲清由谁来建,让群众明白投身创建是自己的责任所在,树立自己家园自己建的主人翁思想。这样,就逐步在广大农民中形成人人动手创建,人人为创建出力、出钱、出物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因地因村制宜,各具特色。各级党委政府按科学规律和实际情况行事,防止整齐划一、盲目攀比和“形象工程”,做到有目标但不搞达标,有要求但不搞强求,何时创建和怎样创建都由当地村干部群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全省的7000多个文明生态村建成时间早晚不一,标准档次也有差距,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以各地各村发展生态经济的途径和方式为例,有临高县松海村“养猪+沼气+经济作物的小庭院大产业”方式,有琼海市边沟村和海口市美目村“文明生态村+科技村”方式,有白沙、三亚、五指山等市县许多村庄发展瓜果、兰花、橡胶、藤竹、南药、茶叶和黎锦编织等地区特色经济的“文明生态村+专业村”方式,还有海口、三亚、文昌、五指山等市县许多村庄“种养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式等等都体现了发挥当地优势的特点。
(三)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各地各村的创建工作,大都从群众最迫切需要也最易见到成效的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入手,收到成效后再向其他方面扩展。就全省而言,文明生态村建设从起步时的村容村貌整治、改变脏乱差到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单一自然村的创建到开展几十个、几百个村连片创建,从改变农民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到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从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创建示范到向问题村、难点村、贫困村延伸,,领域逐步拓展、内涵逐步丰富、质量逐步提高。
(四)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合力。在创建活动中,海南省根据涉农部门多和大部分农村不够富裕的实际情况,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策划指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省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全力协作,广泛开展了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形式的创建活动。从省到市县政府涉农部门和单位将修建乡村道路、改水改厕、民房改造、建沼气池、扶贫等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到文明生态村建设中。党政机关干部、驻琼部队和企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都为创建活动赞助支持。
带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启示
中央早就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年年强调部署,也对社会主义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任务就是要抓落实求实效。海南省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综合载体,推进“三农”工作和村建设,创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农村科学发展的成功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上走在了全国农村工作的前列。虽然该省的具体做法不一定适合全国各地,但他们的积极态度、求实精神和工作思路对我们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深刻启示。
——推进村建设,关键要切实重视、真抓实干。海南,尤其是七年前的海南,作为一个设立不久的海岛省份经济并不发达,财政并不宽裕,农村并不富足,但他们见识早、行动快,率先自觉地在一个省的范围内把村建设工作推向一个较高的水平,关键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切实高度重视,敢于迎难而上,肯于真抓实干。全国各省市区财政经济状况和农村工作条件,有的比海南差一些,有的则好于海南,只要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切实重视、真抓实干,也一定会在村建设上大见成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8-01-14/9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