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半月谈:城乡从“二元”到“一体”的跨越


  长期以来,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成为影响我国整体协调发展的一道障碍。2007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成都、重庆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国家层面上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一轮探索。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幅城乡均衡发展、良性互动的美丽图卷已经徐徐展开。

  一体规划时代到来

  “义乌改革开放以后,碰到一个问题,城市建设发展非常快,相比之下农村成为一条短腿,有人开玩笑说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义乌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副主任王中南说。

  在这个素有“小商品海洋”之称的浙中名县,农民其实并不缺钱。在这里,平均每7个人就有一辆小汽车,农民人均存款10余万元,但是农村的面貌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杂乱无章。义乌市的决策层认识到,问题出在政府在制定地区发展规划时只看到了城市,忽视了农村,甚至是将城乡割裂开来,城市和农村各搞各的。

  “于是,义乌在2003年就制定了《义乌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根据纲要对义乌1103平方公里的市域进行统一规划,整个义乌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和远郊区。”王中南介绍,各区依次定位为金融商贸、国际商贸、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生态自然保护。

  通过对全市人口、产业和城市建设的统筹合理布局,义乌从根本上避免了“翻烧饼”式的无序重复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义乌市大陈镇记者看到,由于规划合理,当地农家村落房屋排列整齐,弄堂里干净整洁,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义乌的变迁,是浙江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在2005年就提出了“规划全覆盖”概念,目前该省正在逐步完善从区域到城市、从城市到小城镇、从总体到专项的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完善配套的城乡规划体系,以解决当前规划落后的问题,避免大规模整治、大规模拆迁、大规模搬迁现象的出现。

  新近出炉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是全国第一部国务院批准的城乡总体规划。国务院在相关批复中特别指出,重庆市要按照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在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随着各地探索城乡统筹规划步伐的加速,到2008年1月1日,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将取代现行的城市规划法,村镇规划无法可依的局面将被终结。

  农家变身新社区

  “住在这里并不比住在城里差。”在浙江嘉兴海宁市丁桥镇民利村,71的老人游浦堂携着年近百岁的老母亲,以及同样白发苍苍的妻子在家门口晒太阳。在他们身后,是一幢造型别致的农家“小别墅”。

  “生活非常便利,水、电就不用说了,家里烧的是沼气,公交车也通到了家门口。”游浦堂说,几个子女大学毕业后都在城里安了家,目前家里只有他们三位老人。

  “孩子们不放心,一再要我们跟他们一起过,但是我们觉得乡下房子大,环境好。要买什么东西,出门就能买到,有点小毛病村里的卫生服务站也能看,非常方便。”游浦堂说。

  在嘉兴农村,游浦堂能悠闲地过上城市社区般的生活,这受益于当地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将原本由城市居民独享的各种基础设施引入了农村。自来水网、燃气管网、公交网络、信息网络,这些城镇居民享受的公共设施逐渐取代了水井、土灶、广播等,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公共服务的阳光温暖农民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随着公共财政向农村逐渐倾斜,医保、低保、就业培训、失业保障这些以前只有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措施,也开始惠泽农家。

  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其中的巨大变化: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参加合人口7.26亿人,参合率为85.6%,前3季度全国合基金累计受益2.63亿人次;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铺开,2068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截至2007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已累计培训农民1125万人,带动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多万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试验区 海洋 定位 休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