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刘石,有这样一种说法,他是继袁隆平和李登海之后,又一位在种子行业声名鹊起的标志性人物。从孟山都的抗虫棉到先玉335的成功实践,从18年的外企生涯到隆平高科14个月的民企任职,每一次出现、每一次转变,刘石都带给这个行业一个振奋的惊叹号!有人称他是一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而当吾谷网记者真正与这位种业达人对话,“中国不会出现孟山都之类的巨型农企”、“中国种业技术落后世界种业至少30年”、“中国种业很难出现垄断者”……每一个观点的迸发与阐释,让笔者看到的刘石,则是基于整个种业研究发展的理性实战家。
种业产业尚在萌发期
2012年11月底,中国种业代表团61位种业领域的核心代表即将赴美考察。刘石亦是其中一员。“这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中美种业交流活动,看到国外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最前沿的科技形态,对于国内的种业发展而言,将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尽管目前国内种业生产型的公司不断增加,但从整这个种业产业的发展而言,相对国际种业的发展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发展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所有的生产细节及关键环节,更源于整个系统的差距。”刘石坦言:“首先,相比其他产业,因为中国农业领域的开放时间是最晚的,种业又是农业里开放最晚的。因此,种业本身和国际接轨的速度最慢,和国际信息沟通的机会最少,造成了目前中国种业和世界的差距就很大。其次,农业领域相对于其他领域,体制改革也很难推进,农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形成了一个根本的弊端:土地没人长期的养护,只有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才会真正的关注它、养护它,所以现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才是目前很多农业、种业问题解决不了的根源。”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农业人才匮乏,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其他产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这对于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企业对接国际市场的时候,都显示出极大的发展瓶颈。“当然,这也正是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体制、人才、开放度的不断改进,将会有更多优秀种业企业出现,整个种业的市场潜能还是亟待开发的。”
国际种业巨头PK国内种业企业
如今,对比各个产业的国内外差距,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像种业的国内外对比差距之大。谈到这种差距,刘石直言,“国内种业的发展至少落后国外发达国家30年。”
产业链生态圈,对于整个国内种业的现状而言,还是一个理想状态。从研发育种、生产、营销、后期维护,国际大型种业公司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周期循环系统。而对于国内种业企业而言,显得有些望尘莫及。如在玉米种子品种培育上,跨国种子企业主要走抗密植、耐密性强的发展道路,以先玉为例,平均一亩地可种植7000-8000株;而国内企业的玉米种子平均只能达到3000株左右。跨国企业重视增强种子抗逆性,他们生产的种子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例如干旱,病虫害。他们不再简单的追求绝对的高产,而是要在高产的情况下追求相对的稳产。“现在国内种业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国内种业的技术落后世界种业至少30年,比如,我从十年前先锋种业把这套技术带入中国,中国才开始进行模仿,但是模仿的难度在于,我国缺乏一系列的种子配套相关技术,技术门槛对于国内种子企业来说相对较高,目前中国只有三分之一企业运作的种子技术才有市场。”刘石解释到。
国内种子企业除了在品种(耐密性、抗逆性)和技术上遇到了门槛之外,更重要的问题还出现在了营销环节。国内企业对于市场细分、产品定位等营销环节还处于粗放式发展期,没有针对具体的市场“对症下药”。“而中国的气候条件非常复杂,各个地方的土壤、降水等都不一样,所以企业未来在种子研发的时候就要明确产品最适宜的区域、产品所要服务的市场。当产品成型之后,还要针对市场进行推广、示范、解决方案、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服务措施,使得种子能够达到最佳的栽培效果。”刘石谈到。从营销的环节来说,国际种子企业如孟山都、先正达等,要比我国领先很多。“当然,这不是某个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基于整个体系,我国的种业产业链条完全是割裂的。育种由科研部门来做,生产是由农民来承担,整个基于种业上下游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尚未形成,而跨国企业从研发一直做到售后服务,已经形成为一个成熟的整体。这也是国际种业和国内种业公司发展不同的根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2-11-09/27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