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深夜,27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吉列子日从北京回到家乡——“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
阿布洛哈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云雾一来,村庄便隐没在崇山峻岭中。皮肤黝黑、面露憨笑的吉列子日解释道,“阿布洛哈在我们彝语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曾经的阿布洛哈村是“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贫困发生率一度达72%。没有路,做什么事都很难。
如今,村子发展越来越快,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吉列子日展示了三张照片,分别是2005年、2007年、2020年的村庄。从人畜混居的茅草房,到火塘熏人的土坯房,再到窗明几净的水泥房。“小时候,一团米饭就是最好的美食。现在村民们都说肉吃多了,得多吃点蔬菜减减肥了!”吉列子日笑着说道。
曾经的阿布洛哈村,没有路,吃水很难。遇到干旱季节,村里的蓄水池见底了,家家户户就要翻山越岭去很远的地方打水。
没有路,出村很难。悬崖上的羊肠小道,荆棘遍布、乱石耸立,不少村民一辈子都不曾出过村。“有人生病,需要发动全村劳动力,用树枝编一个简易担架,花上七八个小时,把病人抬到医院。有些人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吉列子日感慨道。
没有路,上学很难。村里的学校2005年才建起来。在此之前,全村唯一的识字人是吉列子日的父亲吉列拉火,爬出大山去上学,又回到山里当村干部。他有远见,拼尽全力将两个儿子送出山去读书。
吉列子日记得,自己8岁那年,和哥哥一起去邻县金阳县山江乡小学读书。“我们带着镰刀,边走边开路。”由于年纪太小,吉列子日一路上总哭。他怕蛇,但走着走着小腿就会被无毒蛇缠上;他也讨厌下雨后过溜索,铁丝滑不溜秋,一不小心就会扎进手里,痛得要命还不能松开,因为身下就是汹涌的西溪河……
2020年6月,这个村迎来了历史性时刻:在世界最大直升机米-26吊运机械设备护航下,阿布洛哈村成功打通“最后一公里”,一条蜿蜒3.8公里的硬化路连接起了村庄和外面世界,“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从此成了这个村最知名的标签。
作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吉列子日大学毕业后,在城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在千辛万苦送他出山的父亲吉列拉火心里,是希望儿子学成后像自己一样,回到大山、回报家乡。在父亲的殷切目光里,吉列子日辞掉工作,踏上返乡路。
“亲戚们问我是不是傻了,好不容易走出去又回来干什么。”2017年,吉列子日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坦言,起初就想着干两年,等村里脱了贫就走。没想到,一干就干到了今天。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年轻的自己竟成了村民们的最大依靠。
吉列子日在村里做的一件大事是种脐橙。种脐橙,并不是随随便便下的决定。吉列子日请来农业专家,对村里的土地、气候等因素综合考察后,选定了产业方向。但村民祖祖辈辈种玉米,不愿意也不会种脐橙。于是,吉列子日带着大家去雷波县考察。在那里,村民且沙次尔看见,一株脐橙树产出的经济效益超过了一亩玉米地。于是,这位彝族汉子成为村里最早种脐橙的5户人家之一。
今年村里有50亩脐橙迎来盛果期。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全部参与进来。吉列子日算了一笔账:脐橙的批发价每公斤4元左右,按照亩均产量2500公斤计算,每亩收益在1万元左右。“6月份前,脐橙种植规模要扩至300亩。”这是吉列子日的一个小目标。
在村庄所有的改变里,最让吉列子日欣喜的,是村民们思想的改变。
对于一辈子没出过山的村民来说,小时候放牛放羊、长大了结婚生子就是孩子们该过的一生,读书没啥用处。村里有户人家不想送孩子读书,吉列子日怎么劝说都不管用。于是,吉列子日以免费旅游的名义,拜托志愿者带着孩子父亲去了一趟西昌。回来后,这位父亲闷头抽了很久的烟,他没去过大城市,找到厕所却因为不识字不敢进,只好在门口守着有人来。想通了上学的好处后,这位父亲把孩子主动送到学校。如今,孩子已在布拖县城读高二,成绩很好。
吉列子日日常活跃在学校各年级的家长群里。需要填写表格等事项,不识字的家长们都请他帮忙。每年他还要送村里孩子出山去考试,从小升初到中考,都是他来回接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3-04-07/347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