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安排部署,中央一号文件就加强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作出具体安排。围绕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今年以来,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委紧紧抓住人才引育用管各个环节,在抓实工作、做优队伍上持续发力,不断开辟乡村振兴新赛道,为中国式现代化抚宁场景落地落实提供了坚强保障。记者日前就此专访秦皇岛市抚宁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蒋成。
记者:蒋部长好!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请问蒋部长,抚宁区是怎么绘制乡村振兴“人才地图”的?
蒋成: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工作需要创新。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着眼推进现代农业强区建设,坚持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对全区现有人才数量、专业等进行全面摸底,聚焦乡村振兴发展现状,从数量、专业、结构等对人才需求做出科学评估,绘出乡村振兴“人才地图”。在此基础上,坚持“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引什么”导向,紧盯列入全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区人才汇聚项目”,统筹谋划推进全区10个乡村振兴组团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品种培育、土壤优化、种植技术等高层次人才和电商运作、物流管理、乡村旅游等紧缺人才78名,乡村人才知识结构与整体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围绕全区畜牧、蔬菜、林果等特色产业链条,发挥燕山板栗、禾田牧业、小江菜社等产业龙头作用,推进乡村人才一线“跟岗见学”,培育善经营、会管理、懂农村的本土实用人才680余人。推行“合作社(基地)+产业+人才”联动机制,建成以西红柿、中草药等为主的特色产业示范园6个、养殖基地7个、电商中心8个、农技推广站7个,培育实用人才带头人42名,人才工作充满了活力与张力。
记者:都说“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请问抚宁在扎实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啥独家思路?
蒋成: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抚宁实际的人才工作新路子。在人才评价上,我们打破唯资历论、唯学历论,制定生产经营类、能工巧匠类、文化传承类、技术服务类、社会服务类5类22条实用人才评定标准,特别是针对有一技之长却缺乏理论水平的“土专家”“田秀才”,因类设标,避免出现一刀切一锅煮、唯学历论英雄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上,着力实施“种子工程”,重点挖掘一批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良好市场前景、带动潜力强的小微企业、合作社等人才主体,纳入重点培养行列、给与资金支持、协调破解难题。力争通过“十四五”期间的“长期孵化”,培养50名以上各类优秀人才,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在汇聚人才力量上,谋划“骊城人才汇”,利用春节、中秋等节点,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座谈会,增强在外人才“大雁回归”效应。同时,在本地“产业精英”“专业大户”“领富能手”等群体中,开展人才沙龙、技术入企下乡等活动,听建议、聊打算、理思路、聚合力,不断激发广大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与动力,千方百计聚英才而用之。
记者:搭建舞台后,还需培植沃土,才能引导能人真正“扎根”,在这方面抚宁又是怎么做的呢?
蒋成: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紧盯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制度落实,着眼我区农业占比较大的实际,精心制定人才工作17条,其中,涉农领域6条,从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作出安排,提供保障。目前,已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生猪生产流通和产业发展,做优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区;安排2040万元创业贷款,带动一批青年创业者投身到抚宁二次创业浪潮中。同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区级四大班子和区直部门有关干部联系服务涉农人才51名,累计带动解决技术提升、资金需求等难题90余件次,解决安居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72人次,有效解决了广大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强区建设的后顾之忧,为推动抚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车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3-03-17/34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