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乡村工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乡村工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对话付文阁、夏显力、梁放

  

  

  乡村工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付文阁

  

  

  乡村工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夏显力

  

  

  乡村工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梁放

  

  嘉宾

  付文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农创学院创始院长

  夏显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陕西省乡村振兴发展智库负责人

  梁放 乡村工匠高级工程师、紫砂工艺美术师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刘知宜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在广袤乡村,有这样一批专注于乡村传统工艺、致力于带动产业发展的乡村工匠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作出科学规划和重点部署。此次八部门联合印发《意见》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乡村工匠怎样界定?他们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情况如何?如何凝聚多方合力,更好地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本期对话邀请付文阁、夏显力、梁放三位嘉宾就相关话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乡村工匠”的提出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种呼应。相对于传统手艺人,乡村工匠更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与乡村发展需要

  

  主持人:什么是乡村工匠?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等有什么区别?

  付文阁:“乡村工匠”一词的提出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一种呼应。理解其内涵,顾名思义,离不开两个界定标准:一是“乡村”,这既是地域概念,特指其所立足的环境或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县域内的乡村,也是文化概念,泛指和乡土、农耕文化相关联的特色产业。二是“工匠”,这里又有两方面内涵,“工”意味着从事的行当与纯农业有别,或多或少带有“加工”的因素,“匠”则凸显了对从业人员专业性、艺术性的要求,在传统社会,出师的人才能称为“匠”,未出师的只能叫“学徒”。

  为更清楚地认识乡村工匠的概念,我们不妨将其与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做个比较。非遗传承人更多作为文化传承的纽带,主要担负着文化传播的职责。相对于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的普适性更强,涉及范围更广。普通的传统手艺人只懂技能,一般不传承、转化、带动产业,不能认定为乡村工匠人才。相对于传统手艺人,乡村工匠更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与乡村发展需要。综合来看,乡村工匠是拥有、传承、转化传统技能技艺,发展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带动产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技能型人才。

  夏显力:乡村工匠主要是指在县域内从事传统工艺和乡村手工业,能够扎根农村,传承发展传统技艺、转化应用传统技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在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中起重要作用的技能型人才。与非遗传承人、传统手艺人相比,乡村工匠不仅需要有前两者所具备的精湛工艺技术,更需要具备扎根农村与知农爱农的情怀,同时也愿意将自己的传统技艺传承发展、转化应用,进一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梁放:乡村工匠、传统手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这三个概念既有重合也有不同,传统手艺人对应的职称是工艺美术师,而非遗传承人则是荣誉称号,以往在没有出现乡村工匠这一概念和评定渠道时,农民工匠及涉农匠人,只能去参加工艺美术师等其他职称的评选。非遗传承人本身具有师徒传承以及技艺非开放性,人数比较少,更为注重技艺保护和传承,评选非遗传承人也有严格名额限制。而现在,全国范围内正在普遍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定工作,乡村工匠群体也受到更多来自社会面的普遍关注。只要是扎根农村,有特定技术能力的人才,都可以参加乡村工匠的职称评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转化 相结合 适应性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