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量质双提升实现“小规模大群体”集群式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都安县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看到工人们正在用铲车整理喂牛的草料。“把玉米、牧草等草料按不同比例调配后,再对牛群进行喂养,确保营养均衡。”广西都安大都华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石清柏介绍。
作为河池市“十大百万”扶贫产业重点工程之一,园区计划投资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建成牛舍10万平方米,一次性存栏繁育种母牛万头以上。“像这样的万头种牛基地在都安有3个,是产业园的养牛主力军。”都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产业园创建以来,全县肉牛养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目前,产业园内建成万头种牛基地3个,2017年以来带动参与产业的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19年都安产业园申报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养牛行列。地苏镇赞字村养殖示范户韦德忠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每亩地每年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现在改种牧草,一年可收三季,9头牛每头能卖到1.3万元,扣除贷牛和草料钱,一年能净赚5万元。“这几年村里的养牛户越来越多,养牛又有政策支持,收入更有保障,很多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来养牛了。”韦德忠说,“刚开始养牛时,自己只能照顾一两头牛,现在夫妻二人照看十几头牛也不在话下。”
牛羊需要青饲料,都安“以奖代补”实施“粮改饲”工程,积极推进洼地种植高秆玉米、坡地种植牧草、山地种植构树的“粮改饲”立体种植模式,同时推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清洁无害化生产。目前全县“粮改饲”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产值超亿元,产业园内牛(羊)粪便综合处理率90%以上。
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全区对养殖牛羊的农户给予圈舍建设补助、政府贴息贷款,提质扩繁增效“见犊补母”等补助,鼓励农户参与养殖,并发放肉牛产业提质增效技术服务卡,提供上门服务,不断夯实牛羊产业发展基础。“去年县财政拿出1800多万元奖补养牛农户,一头1800元,今年自治区财政按每头1500元标准进行奖补。”罗城县畜牧站站长吴汉介绍。
为破解养殖户“融资难”、牲畜保险人工耳标验标存在误差、理赔慢等一系列问题,崇左市在行业系统内率先创新开发“牛脸识别”技术,实现了承保前端、理赔后端的科技化,通过“牛脸识别”技术,银行保险联动开办肉牛活体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可以实时掌握活体牛动态情况,降低融资风险,养殖户以保单增信,可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银行贷款,有效解决了养殖户无抵押物融资难题。据崇左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已完成11万多头牛数据采集和承保,承保农户超3.6万户次,风险保障金额达10亿余元,养殖户通过肉牛活体抵押获得贷款700万元以上。
为进一步提高肉羊质量,广西突出科技引领,创新推广应用肉羊同期发情、腹腔镜授精、肉羊全混合饲料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成为南方养殖肉羊的范例。同时推广“生态栏舍+微生物”等现代生态养殖技术,开展牛羊疫病净化行动,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牛羊养殖基地,支持创建牛羊产业强镇、示范区、产业园,实现“小规模、大群体”集群式发展。
三产融合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
在开始实施“贷牛还牛”“贷羊还羊”扶贫产业时,广西就同步谋划布局全产业链,致力打造“村民养殖、企业回收、加工冷链、互联网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牛羊养殖效益最大化。
从2018年开始,为了提高贫困户产业覆盖率、增强村集体经济效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大化瑶族自治县提出了“党旗引领·联建联养”新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扶贫产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建设扶贫养殖场,采用“四联五统”养殖模式,带动贫困户走市场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由安欣公司向全县湖羊扶贫养殖场提供已受孕的母羊,每年通过销售羔羊获取利润,母羊则一直留在养殖场再配种、再产羔,一只母羊二年三胎,能繁5年,期间可择优部分新生羔羊培育留种,有母本可再生实现湖羊产业长期可持续滚动发展。”大化县兴寿合作社理事长蒙荣修告诉记者,“放母收羔”养殖方式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农户把湖羊放到扶贫养殖场饲养,相当于把母羊存进牧业绿色银行,每年通过销售羔羊获得固定分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29/34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