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把国人饭碗“扛”在肩上


“大国粮农”篇:

把国人饭碗“扛”在肩上

宋昱璇

  虽已是初冬时节,江苏常熟市海虞镇仍是天清气爽、温暖宜人,铜官山脚白粉相间的格桑花将“乡村乐园”点缀得热闹非凡,山顶眺望,沉甸甸的金色晚稻尽传丰收余韵。

  11月12日,15位来自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和新闻宣传单位推荐的三农工作领域的佼佼者,成为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主角儿,在铜官山村的舞台上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

  这群新农民中,有5位专事粮食生产,他们有的是家庭农场主,以自主品牌提升种粮效益;有的经营农机合作社,以专业化服务助农增产增效;有的创建粮食发展平台,通过新型服务组织助力政府责任落地。这群种粮专家长驻田间地头,一身汗水两脚泥,用大国粮农的坚持,守护着百姓的“米袋子”,共筑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种粮职业化,以品牌赋能家庭农场

  “我认为农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现在粮食生产越来越机械化、越来越轻松,收入也比较稳定。”江苏常熟市尚湖镇久源丰家庭农场主张利强分享道。他是留学日本的80后硕士研究生,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决定返乡经营家庭农场。通过使用烘干设备、无人植保机等现代农业新技术赋能家庭农场;创建自主品牌,向周边消费者销售优质大米,从刚开始仅能销售100亩到现在500多亩地的大米均实现了自产自销。“张利强的故事很感人,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海归,他选择投身农业,在粮食生产领域做得不错。”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点评道,“他的故事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科技的力量、品牌的价值和经营的增效。”

  像张利强这样靠种粮就能实现家庭致富的职业粮农并不少见,这种新业态代表着粮食类家庭农场未来的发展方向,种粮的职业化趋势在“人多地少、工业发达”的苏南一带尤为突出。

  来自苏州市相城区的朱赟德坚信“实现梦想的地方就在乡村”,少时在太湖畔、稻花香中长大的他,大学选择了土壤与肥料专业,脚底烫出的水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并未阻止他返乡成为新农民的脚步。接手父亲创办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后,他建设168亩有机水稻和3000亩绿色水稻生产基地,采用有机肥配生物肥,轮作、休耕等生态种植方式,调节土壤环境、改善生态。“我们注重品牌经营,打造的‘金香溢’大米在全国及省市评比大赛中屡获金奖,在市场上也有良好的口碑。”朱赟德自信地说。

  在种粮效益普遍偏低的情况下张利强、朱赟德通过创建自主品牌提高粮食溢价,通过全产业链经营将种粮利润尽可能留在自家,走出了水稻生产高效化之路。

  

  服务专业化,以科技带动小农增收

  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仍以“农机合作社+小农户托管”模式为主。这些规模不一的农机合作社,为中国几亿小农户提供着便捷的专业化服务,他们在农业生产一线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藏粮于技,以平凡的坚守释放不平凡的能量。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袁本刚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怀着对家乡和土地的深厚情感,他于2009年带头创办山东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当地刮起了七八级大风,处于生长旺季的玉米全部倒伏,面对社员指责、家人不理解,他并未退却,“早晚得有人做这个事,合作社必须要坚守下来。我和大家说,如果今年的产量赶不上去年的,我给大家兜底。”凭借这样的胆识担当和专业能力,袁本刚带领合作社越做越大,目前已有社员3656户,托管土地6万亩,每年为国家产粮近10万吨。曾经齐河县那片粮食低产、土地沙化严重的黄河北岸低地,变成了规模化机械种植的样板示范田。“袁本刚解决了小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他用创新、匠心、责任,向我们诠释了中国农民新风貌。”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委员、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点评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水稻 土地 大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