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无人机、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无人管理模式在国内首个无人化棉花农场“各显神通”——
“黑科技”照亮新疆超级棉田
周海霞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10月起,光影开始朝着新疆聚集。天山南麓,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全年日照达到3000小时以上,是地球上最适合棉花生长的土地之一。
尉犁县兴平镇的3000亩超级棉田内,一台集采摘、压缩、打包于一体的自走式打包采棉机马达轰鸣,在地里来回穿梭,丢下一个个黄色的棉包。超级棉田负责人艾海鹏和凌磊说:“我们管这台机子叫‘下蛋机’,打出的棉花包平均每包在1.5吨-2吨左右,整个采收过程可实现一边采棉一边打包,效率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因为一个“蛋”价值上万元,棉农形象地称之为“金蛋”。这3000亩棉田之所以被称为“超级棉田”,是因为这么大面积的管理人员数量只有两个人,而传统的棉花种植需要的管理人员数量至少要30人,代替传统棉田人员的是各种现代化的科技设备。
挑战:高科技手段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个巨变是从2021年开始的,古老而广袤的棉田上多出了年轻的身影。两个90后小伙子、4架农业无人机、300多套智能设备,完成3000亩棉花试验田的从种到收,这是一场从没有过的挑战。当地种了几十年棉花的老棉农听了连连摇头,大呼“这根本不可能。”
尽管乡亲们都不相信,但艾海鹏和凌磊两人干劲十足。凭借高精度导航和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播种机在大地上拖出笔直痕迹,很快,棉花幼苗就破土而出了。就在他们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4月,一场风灾突袭了农场。8级的大风让原本长势喜人的棉花苗被吹死一半。
没有时间流泪,他们又赶紧抢时间补种。在研发团队远程支持下,智能机械设备马力全开,高效完成了补种工作。春去夏来,无人农场渐入佳境。过去需要人工搅拌的肥料;日夜守护的泵房,100多个手工转动的阀门;几十吨扛在肩上喷洒的农药,现在,一个小小的平板电脑就能搞定,无人化作业率达到60%。而且,每亩地成本降低了几百元,一年的艰苦努力都在化为了丰收的喜悦。
老棉农经常会抽时间去看他们操作,质疑的目光慢慢变成了赞叹和佩服。
超级棉田是国内首个无人化棉花农场实验项目,自动化耕种、遥感巡田、智能水肥管理、变量病虫草害防治、物联网监测等科技元素的实践应用,大幅提升效率,验证了无人化管理模式应用于大规模种植场景的可行性。
实践:人工智能贯穿耕、种、管、收全过程
一个薄薄的平板电脑成了老棉农眼中的“神器”。“在这上面戳一戳,就能想让机器干啥就干啥,不得了,真是现代化呀。”
耕:以往繁重的整地工作,在超级棉田里,利用遥感无人机和农机自驾仪轻松地就完成了。遥感无人机高精度地势分析,预防种植高低不齐减少棉花受光、打药不均匀等情况,农机自驾仪自动化犁、平耙,省工省力。
种:以往播种时,检查哪些地方没有种上、没有出苗,都是繁重而耗时的工作,风挟着土让棉农满面尘土。在超级棉田,通过农业物联网精准判断播种时机,可降低抢播风险遥感无人机Al出苗分析,精准补苗,提高收益农机自驾仪高精度导航播种,节省人力投入,减少土地浪费。
管: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的管理工作,包括灌溉、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生长管理等,以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找熟练工对棉农来说是一件耗时、耗钱、耗心血的事。而超级棉田依靠极飞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实现无人化管理。智能水肥灌溉系统可以智能灌溉,精准控水、控肥,大幅降低水肥用量,农业物联网设备精准预警虫害,提前进行无人机防治,节省杀虫剂总用量。遥感无人机生成杂草分布图,指导无人机精准除草,大幅节省除草剂,对环境更友好。长势分布图指导农业无人机化学打顶,大幅降低化控门槛降本增效。相比于传统棉花种植方式,超级棉田节省36%农药、60%用水与93%人力投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26/341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