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赓续红色血脉 彰显生态之美


赓续红色血脉 彰显生态之美

——河南新县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观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这里是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不足10万人的新县,有5.5万名优秀儿女献出宝贵生命。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说,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时代虽不同,但在今天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老区人民同样展现出了强烈的奉献奋斗精神。

  一县红色经典,百里绿色画卷,古色乡村风情,新县将“红”“绿”“古”三大优势深度融合,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启动“百村传承、百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对50个红、绿资源富集村进行整体提升,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2021年,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的支持下,新县选定田铺乡、泗店乡等6个行政村试点,建设红色大别山乡村振兴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一幅充满大别山风情的山水田园画卷缓缓铺展,老区人民奔向幸福小康生活蹄疾步稳。

  

  让红色基因“活”起来

  

  ——在加强革命遗址保护的同时,要积极创新形式,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鄂豫皖苏区首府旧址、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行走在新县,仿佛走进一本红色历史教科书——

  柴山保、斑竹园、独山镇根据地,欢庆苏维埃新政权成立的锣鼓震天响,《八月桂花遍地开》传遍四方;新县箭厂河会议,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划为一个完整的鄂豫皖特区,中共鄂豫皖特委应运而生。

  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县留下412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800多处文物点和157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新县着力加强红色基因库建设,做到红色文物全部登记保护,红色遗址遗迹专人看护管理,红色文化专人专班研究阐释。同时,注重深挖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真正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新县县长李晓亮介绍。

  新县先后成立大别山干部学院等红色教育培训机构26余家,重点打造乡村体察式教学点40多个,大别山红色教育旅游品牌价值达38.6亿元;培育红色人才队伍,创新开展“小小讲解员进景区”活动;成立由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长期研究大别山精神的老党员组成的新县英雄山党支部,为全县党员干部常态宣讲;在示范区率先组建乡村文化合作社,编排节目30余个,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打造多元立体的全域旅游格局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

  大别山青龙岭下,坐落着一个充满豫南风情的传统村落——田铺乡田铺村田铺大塆。

  黄墙黛瓦的民居,既有北方的硬朗,又兼南方的灵秀。村前小河潺潺流过,石板路蜿蜒不绝,娇艳欲滴的鲜花与文艺风十足的民宿、客栈、特色小店相映成趣。

  “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匠心工坊里,62岁村民胡有荣正在刺绣的鞋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婆家”民宿户主韩光霞把家里的两亩地种上红薯、花生、黄豆、蔬菜,作为住宿游客的食材,既省钱又绿色放心。村民张榕在家门前摆上小摊,每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照顾家庭方便了,还比在外打工轻松。”

  和其他村一样,田铺大塆曾一度面临村庄空心化、农房闲置的难题。田铺大塆与上海蔓乡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合作,引入创客团队,打造出河南省首个“创客小镇”。

  “20多家特色小店,招募本村和附近的村民负责日常管理,村民纷纷开起农家乐、民宿。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整个村子充满烟火气息。”田铺村党支部书记韩家旭高兴地说。2021年,田铺大塆共接待游客7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0余万元,村民自主经营的旅游产业人均增收1.8万余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项目建设 红薯 黄豆 花生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