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促增产 科技保丰收
——内蒙古兴安盟加强水利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高敏娜 张伟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在刚刚结束的秋收中,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和水稻主产区的兴安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1782万亩农作物喜获丰收,预计粮食总产量达135.5亿斤,有望实现“十三连丰”。
这份丰收成绩单离不开兴安盟各项农业政策的扶持,特别是节水农业的大力推广。今年,兴安盟在农业节水领域共实施了11个方面60个项目,总投资14.2亿元,实现节水1.8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全盟农业节水成果喜人。
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长期以来,兴安盟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按照“政府主导、分区布局、技术集成、示范引领”的原则,把农业节水作为解决兴安盟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问题的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农业用水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推动农业节水制度、政策、技术、机制创新,提高用水效率。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兴安盟委、行署紧紧围绕会议精神,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二条意见》,从政策节水、制度节水、措施节水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高效农业节水工程,有效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业用水方式转变,不断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助推农业增产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政策引领 节水宣传深入人心
前不久,在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宝泉村,农户们在收获完成的田地里有条不紊地开展秋翻整地工作。
从“要我节水”到“自发节水”,在政府的不断宣传引导下,近年来,兴安盟百姓的节水意识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业节水的重要性,改春翻为秋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了解,与春翻相比,秋收和秋翻同步推进的好处有很多,秸秆全量还田、增施有机肥和深翻同步进行,提高了地温、增加了土壤有机质,还达到了秋水春用的目的,蓄水保墒效果更明显,在节本增效的同时,为来年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前,兴安盟委、行署研究制定的《农业节水十二条意见》在全面加强农业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有效推进灌区开发和地表水使用、加快推行“以电折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方面,对兴安盟更好地发展农业节水做出了指导和规划,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全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各项任务,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兴安盟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农业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同时有效推进灌区开发和地表水使用,特别是在措施节水方面,我们推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水肥一体化、水稻旱作、蓄水保墒、抗旱保水剂等一系列的农艺、农机节水措施,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今年,我们又开展农村生活节水和畜牧养殖及草原林果方面的节水,推行了突泉县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和气象节水三合一模式的典型基地建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兴安盟水利局副局长李建民说。
科技加持 农业生产节水增收
今年秋收,走进突泉县太平乡,大型收割机和运输车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转眼就将成片的玉米收割完成,丰收的喜悦挂满了村民的脸颊。五三村村民李彦波正在自家场院里攒玉米堆。今年他家种植了200亩玉米,产量达到30万斤,比去年增加了近4万斤。他介绍,今年粮食能够丰产,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系统立下了大功劳。
“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在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及时掌握农田旱涝动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灌溉,而且每亩地可以节约出电费、人工费大概100元左右,真的是省时省力又省钱。”李彦波说。
水利兴则粮食丰。今年,依托中国气象局定点帮扶,突泉县将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预报系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设了全国首个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该示范区于7月29日正式建成投用,总面积达3620亩,覆盖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赛银花村、曙光村,148户农户直接受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19/34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