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平原新城蓝图的三农底色
——看新时代北京市顺义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霍子晨在现代城市发展史上,新城几乎已成为大城市郊区更新的标配。地处北京东北部的顺义区,也正为其奋力起势。根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被赋予首都重点平原新城的功能定位。
平原新城看顺义,看的是高质量发展。农强城更稳,村美城更靓,新城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三农支撑。
“我们要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把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落到实处,继续抓好农业转型增效、农村整治增绿、农民稳步增收等各项重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顺义新城特色、示范引领京郊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顺义区委书记高朋表示。
近期,京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庆氛围。在顺义区的乡村田野,平原新城建设蓝图的三农底色也变得愈发明亮。
夯实根基——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顺义区素有“北京粮仓”之美誉。近年来,全区农业产值居全市第一,生猪、蔬菜、瓜果产量占全市的1/3,小麦产量占全市的1/4,是保障首都粮食供应稳定的“压舱石”。
秋收季走进顺义区,可见一台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车辆往返穿梭于各镇的农田里,一派丰收景象。记者在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大田内看到,机手驾驶着收割机有序收割玉米。今年,合作社安排了70多名机手,做好秋玉米收获和冬小麦种植。
丰收来之不易,离不开政府担当。这两年,顺义区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区长责任制考核工作落实,细化分解任务,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压实各成员单位主体责任,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顺义区粮食生产创5年来历史新高,获农业农村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我们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落到实处,为粮食生产创新高奠定了基础。”顺义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海鹏表示。
今年,顺义区粮食、蔬菜种植任务都有增加。对此,顺义区紧抓耕地这个要害,将农业生产任务分解到各镇、各村、各地块,严格落实“田长制”,确定8项任务,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好耕地,同时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036亩。
保面积、保产量的同时更要保单产、保质量。“今年小麦收成优于往年,核心地块亩均可达550公斤,与去年相比更是增加100公斤。”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国龙分析,这归因于土壤墒情比较好,市、区农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到位,以及现代化农机设备的合理使用。
这两年,顺义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天气影响,统筹调配农机设备,落实各项田间管理措施,扎实做到藏粮于技。目前,全区13家市级合作社有序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现了全域全过程机械化。农机合作社的不断壮大,为顺义农业增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今年,顺义区全年粮食生产高居全市前列:夏粮收获面积近12万亩,比去年增加约4万亩,位列全市第一;秋粮收获12.3万亩,其中玉米11.8万亩,较去年增长2.5万亩,再创新高。蔬菜播种4.21万亩,产量13.4万吨,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7.9%、30.8%。全区农业体量愈发壮大,为建设平原新城夯实根基。
建好后院——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效能
宽敞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干净整洁的街道,井然有序的绿化……走进南彩镇水屯村,看到眼前的场景,很难想到几年前这是一个“脏乱差”的村庄。而在村干部眼里,美丽蝶变非一朝一夕,而是靠“3年1个大规划,1年1个小规划”实现的。
从2012年拓宽道路修建停车场,到2016年清理村内乱堆乱放,到2019年改厕与拆除私搭乱建,再到2022年全村实现路面硬化。10年来,水屯村的点滴变化都离不开村“两委”干部、党员带头和群众的共同参与。如今,随着该村“美丽街巷”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家家户户自觉美化庭院内外,争创“最美家庭”“美丽庭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12/34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