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沃野织新景
——贵州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征途中推动乡村振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黔东南州从江县6.1万亩百香果芳香四溢,浑圆饱满的百香果在贵州第一条百香果精深加工生产线上开始了华丽“蜕变”。
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红旗村内,洋溢着红色文化气息的房前屋后,是一条条干净的石板路,整齐划一的垃圾箱有序安放,村里的小广场上安装了锻炼健身器材……
贵阳市云岩区渔安新城的社区车间里,20多位渔安、安井两村的失地农民、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经过培训,走上了工作岗位,平均月收入可达1800余元。
……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贵州时强调,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贵州的重要指示,贵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丰”景如画,欣欣向荣。今日贵州,早已撕掉贫穷、落后、封闭的旧“标签”,乡村充满生命力,精彩蝶变展新姿。
山地农业洋溢“科技范儿”
——田还是那片田,种田轻松的背后是政策支持、良种良法良机的进步,也是理念更新、发展转型,贵州农民种田种出了新气象
秋收时节,稻谷飘香。在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新寨坝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内,集中连片的水稻又泛金黄,“丰”景美不胜收。
“我们利用基地优势,与优强企业及科研单位共同选育和研发,培育岑巩自有知识产权品种,创建了岑巩稻种品牌。”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田家先说,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并完善加工体系、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岑巩县杂稻品种影响力,扩展销售渠道。
岑巩县的水稻种业发展是贵州良种供应能力稳步提升的缩影。如今,贵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建成1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隆平高科等8家全国大型种子企业入驻岑巩,为省内外提供贵州生产的杂交水稻良种4000万公斤。
近年来,贵州省通过培育优质新品种、推广高产新技术等多种举措,在希望的田野上,找寻水稻优质高产“密码”。
近日,经工作人员现场测产,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省级水稻高产“揭榜挂帅”团队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实施的水稻超高产示范田最高亩产达1154.68公斤,再次刷新了贵州省水稻高产纪录。
今年以来,贵州广大农技专家奔走在田野乡间,大力推广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增产技术,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提升肥料利用效率,增强病虫害防治效果,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今年我种植了280亩的复合带状玉米套种大豆,县里和省里来的专家在地里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种,几乎每个月都要来指导。有他们的帮助,我的心安定不少。”桐梓县松坎镇水柴村村民许小兵望着面前的土地笑着说。
“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希望通过培训把这项技术落到田间地块中,为老百姓增加收益,也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研究员夏忠敏说。
金黄的大地上,“铁牛”奔腾,稻香四溢。如今的农忙时节,山区贵州不见田间顶顶黄色草帽浮动,满耳皆是农机的轰鸣。农户只需坐在各类农机上,无需面朝黄土,就能“体面”种田。
“以前种植水稻,地要自己耕,种苗要自己育,秧苗自己插。现在,采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后,从育秧、插秧到收割都是机械化,太方便了。”不少农户感慨道。
9月的剑河县南明镇大坝上,贵州省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迎来了丰收。随着操作人员在手机上轻轻按下,无人收割机在稻田内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快速收割。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09/34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