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是衰落沦陷,还是蜕变重生?


是衰落沦陷,还是蜕变重生?

——对转型期乡村文化和社会变迁的思考
向观平

  

  

  是衰落沦陷,还是蜕变重生?

  

  云南大理古生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摄

  

  

  是衰落沦陷,还是蜕变重生?

  

  新春渐近,乡愁又起。

  过年,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天然与乡村有着剪不断的亲缘关系。这不仅在“过年”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农耕文明和故土之思,还在于“过年”为人们观察乡村打开了一扇特别的窗口。

  这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就是“返乡体”的兴起,主要是指一些离开农村的知识青年、学者,在春节等时节返乡时,对于乡村的观察和书写。这类文章,虽不乏一些常年关注家乡发展,对某个领域认真研究提出专业建议的调研分析,但更多的往往还是一些偏于悲情、唱衰乡村的个体感悟之作,且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爆款”。文章多聚焦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耕社会加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地方乡土文化秩序、农民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对此表达了深深的关切和沉重的担忧,激起了很多网民的共鸣。

  乡村到底怎么了?现代化的洗礼对于乡村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转型期间中国乡村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巨大变迁?“返乡体”近两年随着疫情下春运的变化和读者的审美疲劳日渐喑哑,但是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并没有淡去。喧嚣散去,往往正是可以冷静思考、理性分析的良机。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要不要坚持既有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什么样的乡村发展道路,都是一道必答的思考题。

  

  (一)

  

  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快速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传统村庄的衰落不可避免

  回答前面的问题,不仅要从当下之中国乡村寻找答案,更要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探求线索,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辨析方向。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社会如何发展、文化如何演变,中国的乡村始终维系于传统的伦理秩序之上,也保持着经济与社会的相对稳定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仅仅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国家、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向。现代化浪潮一波猛过一波地冲击着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深深地动摇了传统乡村的根基,带来了乡村社会文化和秩序的巨大更迭,呈现出“千年未有之变局”。

  变局之中,尘土飞扬,故土远去,自是百般乡愁在心间。过去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自己在变,而乡村不变;今天的乡村却是“到乡翻似烂柯人”,很容易产生“物是人非”之感。于是,对于往昔不复的感怀,对于乡村变迁的不适,都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档口集中爆发出来。

  对此,我们要理解观察者复杂的情感投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急速跃迁,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幅迁移,必然会带来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割裂。对此,那些离开家乡到城市打拼的“异乡人”,无疑是感受最为深刻的,他们既带着乡村生活的旧时记忆,但又有着再也回不去的陌生疏离,难免会用惋惜、追忆乃至批判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的眷恋、对乡的怀念。这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由此带来的城里人乡土情怀加重背景下产生的。

  另一方面,更要看到乡村变迁中蕴含的历史必然。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伴随着大量乡村人口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从乡村走向城市。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传统的村落不可避免将走向衰落。从2000年到2020年,我国行政村的数量从73.2万个下降到50.2万个,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农民都转移到城市里去,无论城镇化、工业化如何推进,必然还有大量的人口要继续在乡村生产生活,他们所栖息的村庄不仅不能衰亡、不会衰亡,还必须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失序,促进乡村繁荣的重大决策和战略举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数据 农业生产 基础设施建设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