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陕西考察,强调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百姓日用不觉的行为准则,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新时代的中国,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纷纷涌现,善行义举蔚然成风。
以文培元,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这是发生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的感人一幕:
“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2017年11月17日,在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看到黄旭华和黄大发两位代表年事已高,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
用行动诠释出礼敬贤德、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暖人心窝的话语举动传为佳话。
2015年2月17日,农历大年廿九,空气中充满春天的味道。当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团拜会。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约1400字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三分之一篇幅讲述了“家”的意义,生动传递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把“严以修身”摆在“三严三实”之首,叮嘱“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勉励广大青年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如今,伴随着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广大人民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迈向崭新征程。
文脉传承历久弥新
浙江余杭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几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孜孜以求,探寻中华文明的最初印记。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对遗址的历史地位作出重要论断。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良渚古城申遗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国专家评价:“良渚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
透视历史的深处,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坚毅而深邃:“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从传统街区、古建筑保护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云冈石窟考察,从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传统,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活化石”,见证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城市开发建设中,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故居即将“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时隔半年,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
从拆到修,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考验的是历史远见。
2021年3月,正在福州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三坊七巷。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的话又一次沸腾了古老街巷。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始终如一,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始终如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文博单位。“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殷殷嘱托寄寓总书记对文脉延续的深刻思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04/20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