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块钱能干啥呢,农民心里算过账的,不值当。”王景顺认为,所谓的“老农保”就是农民自己出钱保障自己,保障能力很低,吸引力差。
正是由于制度设计、配套政策等多方面原因,“老农保”的推进工作进展缓慢。
但一粒种子至此埋下。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也按下了快进键。
变化出现在2009年。国务院这一年提出探索建立“新农保”制度,而最大的政策亮点是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
可以说,这是公共财政对于农村养老分担的开始,中国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享受到有国家财政补贴的养老生活费。
基本的制度具备了,如何尽快填平洼地、保证更大程度的公平,成为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社保制度改革发展的关键。
2014年,年满5周岁的“新农保”再次迎来升格:“新农保”合并城镇居民社保,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10余年来,“新农保”和“城居保”先后从试点开始,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迅速朝着“全国漫游”的方向发展。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一直保持在5亿人以上,成为覆盖人数最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步子还可以再迈大点儿
虽然参了保,但王景顺在最初几年并不满意。
作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若想在60岁领到养老金,根据政策王景顺子女们就必须参保。但一个月几十块钱养老金,年轻的子女们实在是缺乏积极性。
为何这么少?数据可以给出答案。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的社保总支出约为4.873万亿元。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约为44162.44亿元,而有更多人口参与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仅为2919.5亿元,不足总数的1/10。
俗话说,再大的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总盘子不大,农民的获得感自然有限。
应该说,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完善农村社保制度方面付出了持续而有效的努力,但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狭窄、保障水平较低等难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希望农村社保改革的步子再迈大一点。”王景顺表示,因为嫌一个月几十块钱养老金少,农民不愿交的心理比较普遍。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应该重点考虑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支出比例,让低收入群体在二次分配上获得更多倾斜。
事实上,在我国城乡经过几十年普遍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矛盾越发凸显,已经成为制约当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障碍。农村社保短板不仅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着力的关键环节。
切实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成了社保改革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
贫困农民交不起养老费咋办?针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病残弱等弱势人群没有收入咋办?根据中央政策,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养老金太少难起大作用咋办?王景顺所在的河南省开封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连续多年上调,共惠及全市100多万名参保城乡居民,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
……
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会干,而是干了才会有希望。
从几十年前起步时“在白纸上作画”到如今农民“坐在家里领钱”,中国农村社保之路有过踉跄和起伏,终至“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今天。
“土地‘租’出去了,养老金‘使上了劲儿’了。每年都能涨几十块,每个月一两百,最起码的生活用品够买了。”年逾七旬的王景顺激动地说。
70年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波澜壮阔的时刻,但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在短短数年内就实现了让所有年届60周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都能够按月领取养老金,无疑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里程碑事件。
改革成果写在农民笑脸上
行走在各地乡村,农村社保改革的成效既展现在中国经济的“颜值”上,也写在农民群众的笑脸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25/20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