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机父子让土地换一种“种法”


  近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富群农机合作社的玉米地旁,王熜之望着正在用植保无人机给玉米施叶面肥的儿子王烨,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能人”回乡甘当农民

  52岁的王熜之出生于临淄区凤凰镇东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4年,初中毕业后进城打工,学了几年技术之后,做起铝合金门窗生意。凭借灵活的头脑,生意越做越大,成了村民口中的“能人”。

  就在生意越来越红火的时候,王熜之却突然转型回归农业。2009年,他买了东申村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95轮式拖拉机,想着帮周围的老百姓收玉米、收小麦。村里人都说:“这能人咋糊涂了,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得当个农民?”

  顶着不解和非议,王熜之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国家连续出台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农业的广阔天地一定可以大有可为。我想通过自己的尝试,让大家知道土地还能有另外一种‘种法’。”

  可让王熜之没想到的是,一连几天,没有一个村民找他收割,崭新的拖拉机成了摆设。“当时村民主要是不舍得掏使用费,都在地里汗流浃背地人工收割。”东申村村民路光华说。

  眼见自己花大价钱购置的拖拉机没有用武之地,王熜之决定先拿自家的3亩地做演示,这一招果然灵验。看到机械化优势的村民当天就在王熜之家里排起了长队。

  王熜之趁热打铁,成立了富群农机合作社,当年就发展社员20多人,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农业机械化道路。

  

  向新型农民转型

  2010年,王熜之打算流转土地,尝试规模化种植。可妻子齐桂英第一个反对,“搞农机小打小闹没问题,真要大片流转土地,风险太大。”

  可王熜之硬是说服了妻子,拿出农机合作社的全部收入流转了120亩地,尝试自己耕种。“当时农村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觉得好好的地,荒着太可惜了。我觉得规模化经营加机械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为了提高机械化水平,王熜之又拿出5万元,购置了一台喷枪式喷灌机,用于土地灌溉,并且加大了肥料的使用,可接连两年的小麦亩产却只有350公斤,比普通村民的亩产少了150多公斤。

  就在王熜之一筹莫展的时候,临淄区2015年组织的种粮大户北上内蒙古参观学习给事情带来转机。

  “在内蒙古甘河农场,上千亩地块,一水儿的机械化,这让我确信走机械化道路没有错。但问题出在哪呢?出在种植模式上。”取到真经的王熜之迅速行动,继续提高机械化水平,并在政府帮助下,邀请山东理工大学在自己的地块上建立实验基地,由专家重新规划种植模式。

  一系列措施下来,当年就实现了小麦、玉米双增产。“比如小麦,苗带的宽度是多少,施多少肥,什么时间施肥?这是一整套严格的标准。配合起来就是种植模式的标准化。”在专家的指导下,王熜之掌握了农业知识,流转的土地也超过600亩。今年的小麦亩产超过720公斤,比当初翻了一番。

  

  子承父业齐上阵

  如今,走进富群农机合作社,卷盘式喷灌机、无人打药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宽幅精量播种机等一台台自动化设备尤为显眼。

  合作社越来越红火,流转的土地也越来越多,王熜之想让在青岛工作的儿子王烨回家。1992年出生的王烨跟父亲的想法不谋而合,主动回家一起经营合作社。原来在王烨的印象中,农业生产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小时候每天都憧憬着长大能离开农村。可2017年在临淄区举办的一次农业现场会让他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当时演示的玉米籽粒收获、农机深松整地、高效植保等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农机设备,让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原来地还可以这样种。再加上父亲逐渐上了年纪,就萌生了回来的想法。”王烨笑着说,新型职业农民靠本领和技术吃饭,年轻人一样可以玩得转农业。

  东申村党支部书记刘开勤说:“他流转的600亩土地,直接带动我们村近200户村民增收。”近年来,王熜之合作社和农场也获得不少荣誉:淄博市示范农场、山东省农机科技示范户、国家级示范农机合作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小麦 玉米 拖拉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