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复兴梦想,起航在乡村


  

  

  

  

  时光倒退70年,1949年10月,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急需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太行山深处的山西平顺县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出爱国丰产竞赛活动倡议书,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动了农业农村工作,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从新中国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政策,到十九大之后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农村在持续地描绘一幅独具中国特色却千年未有之秀美画卷。

  

  (一)

  如果有一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城乡版图录影带,我们把播放速度放到最快,会看到一幅城乡板块和边界不断变幻的图景。

  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片段中,成千上万的村落在时代更迭中彻底消失了踪影,又有许许多多的村落,从时间的平面中崛起,矗立成共和国版图上的一座座丰碑。

  我们再把播放速度调到最慢,会看到这些丰碑上,刻着一连串关键词。

  “耕者有其田”“包产到户”“市场经济”“乡镇企业”“城乡统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些字眼从广袤的农村大地上跳跃而出,孕育成共和国每一步前进的动力,像一个个壮丽的音符,协奏成一曲大国“三农”的宏大乐章。

  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农民代表李连成向习近平总书记畅谈了“中国农民的八个梦想”,从肚子温饱,到家园美丽,从阖家安康,到民族尊严,李连成说得笃定清晰,因为他知道,盛世如斯,这片土地上升腾起来的梦想,都有了可以扎根的厚实土壤。

  70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民的命运,造就了中国农村的翻天覆地、改天换地。

  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二)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70年前的中国农村,应该是贫穷。这贫穷,是“泥垛墙、茅草棚,挡不住风、遮不住雨,缺吃少穿,走路打晃”的贫穷。

  如果再选第二个词语,应该是荒凉。这荒凉,是“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生老病死一辈又一辈”,看不到改变与希望的荒凉。

  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上世纪40年代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乡土人的物质生活是简单的,“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生存方式是简单的,“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生活目的是简单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人生理想是简单的,五岁的孩子都说长大了“开豆腐房”;人生要求是简单的,“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一辈子横下心做出的最大“壮举”,是“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

  这曾是中国农村千百年不变的样貌。看不到尽头的贫穷落后,给予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怎样的沉重和辛酸!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呐喊,千百年来只能把腰杆弯到土地里的中国农民站起来了,他们释放出前所未有的,令人惊异的生产力,胼手胝足地重新铸造属于自己的家园。

  石多土薄,山西大寨人十年为一役,硬生生用秸秆、粪肥改造了大自然给他们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修成了旱涝保收、亩产千斤的800亩“海绵田”。

  连年干旱,十万河南林县人从太行绝壁上“抠”出一条纵横1500公里的红旗渠。新中国百废待兴,林县百姓说:“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削平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双手刨出的太行山石,可以从哈尔滨到广州再造一条高3米、宽2米的“长城”。——“誓把山河重安排”,祖祖辈辈“修地球”,当这“地球”由自己当家做主,沉寂了千百年的农村热闹起来,沸腾起来,欢实起来。

  

  (三)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国力尚弱的大背景和工业原始资本积累的需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不仅成为农村发展的“短腿”,更成为制约整个国家发展的巨大瓶颈。

  物质基础上缺乏财力支撑,意识层面上的问题更为深刻。“农村的教育农村办”“乡村道路农民修”等标语在曾经的农村随处可见。

  明面上的设施尚无暇顾及,农村厕所这样的“里子”工程更加滞后。直到进入21世纪,大片农村地区的旱厕架构依然是“一个土坑两块儿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晴天臭烘烘,雨天粪水流”。

  “水浑浑路黄,进出全靠雨鞋蹚……”聊起村庄的环境,浙江省衢州市双桥乡希望新村的杜学集老人眉头就拧了起来。杜学集着急,坐在他对面的客人同样着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土地 连续 农村社会事业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