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台来打快板,精准扶贫表一番。房屋内外大变样,前后左右亮堂堂。要想脱贫致富快,应当全靠产业带……”近日,在朝气蓬勃的青年演员的演绎下,音乐快板《精准扶贫颂党恩》赢得台下观众掌声四起,连连叫好。这是河南省开封市杞县扶贫扶志文艺节目在该县小岗村精彩上演的场景。节目把脱贫攻坚政策变成百姓听得懂的“乡音土语”,让群众喜欢听、记得住、学得会、用得上。
在脱贫攻坚战中,开封市坚持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振精神,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方面下足“绣花功夫”,找准脱贫“穴位”,不断构建和完善扶贫工作体系,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强化宣传 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米”
为了杜绝一些贫困户不同程度存在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开封市采取“攻心为上拔穷根”策略,补足贫困户精神之钙。祥符区采取“政策对接落地‘一米团’”“脱贫攻坚夜谈会”“百村千场科教电影放映”的宣讲形式,有效解决扶贫政策“棚架”问题,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大喇叭天天响,小马扎上门讲。开封市以“三定”促进乡村大喇叭充分发挥作用:定每天的播放时间、定每次的播放内容、定播放的责任人员。通过乡村大喇叭宣传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宣传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播放红色歌曲以及扶贫扶志文艺节目,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同时,开封市持续深入推广“一米团”“夜谈会”经验,共组织开展面对面宣讲活动1388场次,参与群众10万余人次,切实把党的脱贫政策、脱贫经验送到“最后一米”。尉氏县结合县情,实施了“政策落地”“技能提升”“扶志扶智”三个“一米团”工作模式,不断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满意度,使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成为自觉行动。
文化扶贫 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文化扶贫让脑袋先“富”起来。开封市坚持把完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贫困村退出的刚性要求,深入基层摸底调研,对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行工程化、项目化、动态化管理,逐村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推进计划、项目进展情况,并随时做好记账、销账工作。
2019年,开封市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有44个,按照“七个一”标准,即一个村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等来实施工程,目前已建成达标35个,今年年底,所有贫困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将全部完成。
“政府买单,群众买账”。开封市还组建了市、县两级共12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脱贫攻坚宣传小分队,精心编排励志文艺节目,常态化深入贫困乡村开展慰问演出和文化帮扶演出活动,此类活动举办了187场,参与群众4万余人次。同时,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共计1885场,受惠群众45万余人次,推动“常下乡”为“常在乡”,让贫困户树立起了“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文明扶志 提振脱贫精气神
开封市以举办“孝老饺子宴”为载体,推广建立了孝善敬老基金,加强文明扶志,推动移风易俗。在全市以“孝善敬老”为活动主题,开展“孝老饺子宴”活动,大力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新风尚。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开封市各县区已有2280个村举办了饺子宴,参加饺子宴活动的老人近20万人次。其中,祥符区西姜寨乡刘俄村社会爱心人士捐助“饺子宴”活动已排到2025年。
按照“先进先行、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思路,开封市在全市每个乡镇选择两个村共152个村开展试点,在试点村引导成立孝善理事会,设立孝善敬老基金,形成家庭孝心养老、社会善心敬老的良好风尚。
与此同时,开封市所有贫困村均修订了《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制定了文明节俭办理红白事标准,大力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坚决遏制因婚因丧致贫返贫现象。
开封市还广泛开展了“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21/202865.html